以下有雷,如果你沒看過《天能》這部片,請先去看。
如果你沒有打算去看,你還是應該盡量去看看。因為這將是一部「常普片」:常識普及片。就像是電影《全面啟動》裡面的很多概念現在我們不論男女老少都已經認知了,比方「你不知道何時進入夢境裡」這個現象,過去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經歷,但並沒有人把它歸納出來,直到大家看了電影後才恍然大悟。(注釋1:常普的原因)
電影《天能》裡面的兩大新鮮元素,一個是「逆行」,一個是「時空輪迴」。
逆行
片中的逆行子彈、逆行動作很炫,這個「特效」之所以讓很多人覺得「燒腦」是因為「無法想像他怎麼拍的」以及「我們腦子一直試著去比對兩個時空怎麼接續」,導演拍攝時,當然會把兩個時空場景接合地沒有破綻,但我們腦中就是覺得太不可思議而想努力去辨識、想把之前看到的畫面跟逆行畫面在腦中做接合,看看是不是每個地方真的都絲絲入扣!以及試著想清楚「逆行畫面的同時,原本時空的人是往什麼方向移動?往哪兒去啊做什麼?」
「逆行畫面」強迫你要去回想之前的劇情細節,而讓觀眾的記憶比對速度跟不上,所以很多人走出電影院時仍在回想:「到底是怎麼接的啊?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啊?」
而如果被逆行弄得更混亂一點的人就會覺得完全看不懂了:為什麼人倒過來走?為什麼同一組人在玻璃兩邊會一前一後走?或,為什麼回到過去就要倒著走呢?
同時「逆行」這個設定本身也產生很多矛盾,比方很多人問:「如果玻璃上有逆行子彈的彈孔,難道這塊玻璃出廠時就有彈孔?那室內裝修完驗收時怎麼會過?」
對吧?逆行彈孔要一直等到開槍的人射擊的那一天,彈孔才會「產生」啊,所以這種設定要怎麼延伸呢?
如上圖,今天你看到的玻璃就是破的,因為那是被逆行者在明天開槍所打的,所以明天他開槍以後,玻璃就完整了,這這這~?
電影中的設定還有「逆行者要自帶呼吸氧氣」、「被逆行子彈打到的傷治不好」、「當試著做『放下』動作時,逆行物體就會躍上掌心」、「逆行者不能跟本人接觸,會時空大亂」等等的這些所謂的「逆熵設定」,由於這些設定是導演決定的,所以除非他公開設定書,否則我們不能百分百找到逆行世界的正確法則,那這裡就先不去討論。
網路上有很多解釋跟時間線圖表,有興趣的人可以慢慢去拼湊,當然那些都是網友們的各自詮釋+每個人預想的世界觀,所以你也可能越看頭越大,因為總是會殘留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最後我們會稍微提一下。(注釋2:片中逆熵及其矛盾)
時空輪迴
如果抽掉了「逆行」這個元素,那電影裡穿越時空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好人那一派慢慢抽絲剝繭拼湊壞人的行蹤,然後回到過去把壞人的各種陰謀制止。
穿越時空的片很多,早期《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是直線條的簡單鋪陳,後來的電影像《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 2014)、《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到Netflix的影集《闇》(Dark, 2017)都越來越強調時空輪迴這個概念,也就是我們當下遇到的某些事件不一定天然的,很可能是人為刻意造成的,甚至可能是「未來的人」穿越時空到當下來影響我們的,也許是要我們趨吉避凶,比方閃開一場車禍,或者去下注正確的樂透號碼。也許是要我們走上某一條特定的道路,比方在某個時刻認識某個關鍵人物之類。只是說,當下主角們都不會知道有這個前因後果。
這個概念對大家也並不陌生,但平常我們看類似主題的電影時,不論去電影院或在家看片,都是到片尾才讓觀眾恍然大悟說:「喔!原來當初那個人就是誰誰誰啊!」或「原來時空藏鏡人就是自己啊!」卻又馬上電影結束而讓大家的感觸稍縱即逝,回家就忘了。加上這些電影都是些動作片主題、男主角打打殺殺,所以我們從沒意識到這種輪迴概念跟我們現實生活有什麼關聯。
但讓我們這樣想,比方,如果今天你失戀了、痛不欲生,別人怎麼安慰你都沒用,你覺得非要回到以前那個樣子才「對」,但請問那真的是好的嗎?
如果你失戀或感情破裂了,表示你們的感情「之前」就出了問題了,那「現在」分開只是結果而已,如果最後彼此都沒有分開,那其實就只是在「延續一個有問題的感情」,請問,這樣彼此會快樂嗎?
同樣地,如果你失業或被辭退了,這也表示你在那份工作上「有問題」了,也許是能力不夠、也許是業績不好、也許是跟同事不合、也許是公司不需要你,那即便沒有失業,也只是一個「普通、中下的上班族人生的延續」而已,請問,這是理想的狀態嗎?
「喂!我有帳單要付、有家庭要養耶!管它什麼理想,我不想失業好嗎!」很多人跳出來說。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你是主角還是配角?
電影中,黑人男主角接觸了逆行物體、接受了天能號召、穿梭時空、出生入死,最後還變成整套行動的真正幕後主導人,而他的夥伴尼爾Neil明明跟主角有幾乎雷同的任務經歷,最後卻在主角的目送下去送死,令觀眾不勝唏噓,大家心裡面一定都想著:「唉,主角是為了拯救世界而『顧全大局』啊、以後主角還有很多大任務要做啊!他可不能死啊!」等等這樣的自我說服。
是這樣嗎?那如果能選擇的話,大家想要當主角還是當他的夥伴尼爾?大家一定都想當主角吧,只是並非為了要做一大堆任務,而是為了不想早死。
而大家有發現另外一件事嗎?就是黑人男主角在片中沒有名字,沒有什麼帥氣有力或者好記好叫的名字,不像「詹姆斯龐德」或「傑森包恩」或「伊森杭特」這樣讓大家腦海中有很強烈的個性印象,Why?(注釋3)
因為,天能主角設定的主軸就是:「憑什麼一個人可以成為最重要的核心人物?憑什麼他的重要性超越其他人?」導演希望這個懸念留在觀眾的心中,去試著讓大家感受:「如果一個人這麼厲害、這麼重要,那他到底是什麼?」而不停在心中反思。
有了名字的話,觀眾就會馬上建立一種印象:「喔!因為他是宇宙最強的羅漢啊!」或「因為他就是馬卡夫啊!」而把對主角的各種感覺給卸下,比方當我們看到「布魯斯韋恩」或「東尼史塔克」的時候,是不是已經認定「他們不管劇情怎樣發展都不會死、最後關頭都會拯救大家啦!」這樣呢?而沒有名字的時候,我們感受的就是一個「人物類型」,每個人會用電影中觀察到的印象去記憶他。(羅漢跟馬卡夫是我亂掰的主角名)
而換個角度說,電影中其他所有的配角存在,都只是為了「讓主角成長、讓主角成功」的推手而已,不論是片頭壞蛋拔光了主角的牙齒、或孟買的軍火商自家保鑣被幹掉、或裝炸彈的傭兵被丟到深井裡,甚至尼爾Neil最後戰死沙場,這些人自己通通都「不知情」地「必須要這樣做、這樣活、這樣死」,才能讓主角走到最後、拯救世界。
如果壞蛋沒有拔主角牙齒,主角就不會被發掘有驚人的耐力跟忠誠;
如果尼爾沒有為了救主角而死,主角就會死在傭兵手上或死在核爆裡;
如果主角沒有為了救女主角而回到過去,劇情也就不會有後面一整串發展;
那世界終究是要爆掉。
同樣地,如果你已經搞砸了人生中某個部份,卻還依然延續下去,那你在這個層面上就只會是「配角」,你這一部分最後不會成功、不會快樂,但可能卻意外地讓另一處的某個人完成了什麼,只是說,這部分你也不會知道。
比方男生,你明明喜歡別人,卻硬娶了現在的老婆,那,
你能成為一個「快樂家庭」的主角嗎?
你能成為一個「甜蜜夫妻」的主角嗎?
你能成為一個「生活滿足」的主角嗎?
甚至,
你能成為「感情」的主角嗎?你能主導什麼、擁有什麼嗎?
通通不可能,你頂多是朋友茶餘飯後的八卦人物,或某個小眾網誌的兩性文章參考對象而已。
也就是你維持了一輩子的假象、忍耐了一輩子的對象、痛苦煎熬的夫妻生活,通通都是枉然,最後只會死的不情不願。
又比方女生,妳明明希望過不要上班的生活,卻被老公暗示應該去上個班,那,
妳能成為一個好的上班族嗎?
妳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嗎?
妳能開開心心地繼續生活嗎?
也都不能,然後妳就「不開心」,然後精神狀況不好、導致生活各處不好、最後感情也不好了,而妳所花的這段時間又算什麼呢?
只能,算個配角。
也許妳貢獻了公司一點點業績,也許妳幫同事買過飲料、也許妳讓公車司機賺了一點生活費、也許妳當了幾次聚餐時的付錢分母,但妳的人生,就這樣過去了。
想想看,如果《天能》主角一開始就妥協,當壞蛋逼供要拔他牙齒的時候他就招了,結果會怎麼樣?
也許會被壞蛋幹掉。也許被放走了,然後回去繼續當小隊成員,最後依然會在世界爆炸中死掉。
因此在這樣的時空當中,主角「不能選擇妥協」!因為當你一妥協,你的這一條任務線就失敗了,你的這一段人生,甚至往後的延續也都沒意義了。
回想我們人生中,難道妥協的那些事件、那些擺爛的層面,最後不都是失敗的嗎?
娶了不愛的人、嫁了不愛的老公、唸了不愛的科系、做了不喜歡的工作、赴約了不想去的應酬、裝出了不真實的笑臉,等等的,這些人、這些事,難到最後曾讓我們興奮地大叫說:「我超成功的呀!」
絕對沒這回事吧。
那些層面我們都失敗了,即使仍在延續,但依然是失敗的。
請注意,有些人可能會把「轉換跑道」或「重新開始」跟「妥協」搞混,轉換跑道、另謀高就、另請高明、另起爐灶,這些跟妥協的差異就是:你內心自己知道是不是在妥協。
你內心一定知道,
你是真的重新開始了嗎?還是只是為了妥協而假裝開始呢?
你是真的想要改變嗎?還是渴望奇蹟發生而假裝要改變呢?
你是真的想要這種生活嗎?還是為了配合伴侶期待而隱忍在過的呢?
我們內心一定都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要「接下來的這條路」。
《天能》這部片之所以有很多人說看不太懂卻依然覺得超好看,就是因為他把主角的每個抉擇都拍得很「真」,比方被拔牙的時候,觀眾心裡可能覺得:「唉,這其實也可以跟壞蛋談談看吧,也可以試著交涉一下吧,不用真的被拔光啦,哎呦好痛。」
但主角的神情一副就是:「趕快讓我死個痛快!不讓我死是嗎。那我要吃毒藥!」
主角想救歌劇院的人們、想在被逼供的時候自殺、想加入天能任務、想從高空彈跳去軍火商家、想逆行時空去救女主角,等等這些橋段裡的高執行力,都讓觀眾感受到「果決、痛快」!在在觸動了大家心裡面的那種「抉擇感」,看完電影後很多人沈浸在劇情的澎湃裡面許久,彷彿我們也跟著主角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下了重要決心。
是的,片中主角跟夥伴尼爾都不知道自己在這個任務中會有什麼發展、扮演什麼角色,尼爾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將死,但他依然很認真、俐落地要把任務執行到最後,他是死了,但他讓主角拯救世界免於毀滅;主角一開始吃毒藥死了,但他也因此最後讓世界免於毀滅。
是的,我們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角色,但我們至少知道,當內心妥協時,自己的這一條時空線某種程度來說也毀滅了,只是跟電影不一樣的是,我們人生不是只有一個地方需要抉擇,我們或許曾經放棄許多或錯過許多,但往後我們再遇到的下一個抉擇時,我們是不是該對自己認真呢?
如果未來有一天,你能過的好、能得到快樂,能夠滿足,一定是因為「過去的你」很認真地面對了當時的人生、很認真地承擔問題、很認真地執行了任務吧。
而這個「過去」就是現在啊!
如果此刻我們沒有痛苦,如果此刻我們沒有抓緊,
我們就不會是那個人生裡的主角,
而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
注釋1:
《天能》是常識普及的原因就是文中所說的,電影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現代與未來的因果關係,當更多人看過這部片以後,人們會普遍意識到「我們此刻的所作所為、此刻的抉擇」,就是在塑造我們未來的模樣跟人生。透過這部電影的視覺畫面會讓大家記憶更深刻,讓時空因果這個概念不再只是飄渺的老生常談,而像是「真實存在、被驗證過」的世界規律,這也是導演厲害的地方。
所以像是《駭客任務》普及以後,人們都知道虛擬世界的概念,或《全面啟動》普及後,人們也都知道夢境是沒有開頭的,等等這些「常識」也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
注釋2:
電影中的逆熵及其矛盾。「熵」這個字最簡單的概念就是比方,你把一疊紙往窗外一灑,最後紙張會亂飛、頁數會全亂,且你從越高的地方拋出去,亂的程度越大、分散的距離越遠,這就是「熵」,或者像打破玻璃杯也是,玻璃會四散、完整的玻璃變成無數碎片、無法復原。基本上宇宙萬物的發展都有這個現象,就是「越到後來,事物變得越亂、越多、越散」,那有沒有可能一疊紙往外丟出去,最後飄一飄又剛剛好落成一疊、整整齊齊、次序還照原本的樣子?數學機率上是有可能,只是微乎其微,但!如果是「時空倒流」呢?一堆四散的紙張倒回原本還沒丟出去的一疊狀態,這就能成立了,電影中稱這個為「逆熵」概念,現實中是不可能,但電影中透過高科技的那個傳送門就能操縱這種逆熵,於是時空倒流了,破鏡重圓了、翻車重新導正、掉落的子彈重新回到手上,人也能逆行等等的,這整個概念用文字描述不好理解,所以大家看電影時感受一下那些畫面即可。
而這種設定的矛盾就在於你不太可能把所有的細節都反轉,比方在逆行世界裡,點火燒你你會被凍死,那太陽照你呢?主角也會越來越冷嗎?這沒解釋。
或如果在逆行世界裡不能呼吸氧氣,所以要自備氧氣筒,那「看到」光線就可以嗎?世上物體反射的光線難道不會一直被抽回嗎?那主角要不要戴上特殊眼鏡呢?不然應該啥也看不到才對。
同時,當主角們在逆行跑來跑去的時候,周遭路人怎麼看起來都沒反應?大家都習以為常是嗎?種種的這些就是我們說的,導演他們有一套設定標準,他們決定某些地方要特別強調,某些地方則忽略描述,所以讓燒腦程度增加,像《全面啟動》或《星際效應》裡面的概念,大家回來想一想後就都能理解,因為矛盾程度有限,《天能》則是會引起人們不停比對的探究,所以大家也不需要太追究。
注釋3:
詹姆斯龐德 James Bond,《007》主角名。
這些是動作片英雄最知名的人物名稱,相較之下,《天能》卻沒有塑造一個這樣的英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