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裡常常有許多媽媽或中年太太在跳土風舞或群舞,大陸稱為「廣場大媽」,有時候你會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某些太太們在跳一些動作的時候,非常的有自信,覺得自己在大眾面前呈現性感妖嬌的一面,很有成就感,扭的時候也特別用力。
但你們大家可能不會覺得她們跳的很好看或很怎樣。
這樣的觀察結論也許很多人會覺得「證據不足」,那再回想一下,幾年前韓國的一首歌,Wonder Girls的”Nobody”大紅,許多公司尾牙春酒都用這首歌來跳,你又會觀察到,有非常多的女生在跳這首歌的時候,呈現的「感覺」就是跟你在音樂錄影帶裡看到的不一樣。
Nobody這首歌的舞蹈主軸是女生的手指在那邊指來指去,再搭配一點表情,去營造「含蓄式的性感」。
後來韓國女子團體越來越多、性感舞步也越來越多,但是你看市面上一般女生跟著跳,好像多數人都跳不出那樣的感覺。
為什麼?
這牽扯到五個層面:
1. 主流美感共識。
這是各領域這種現象的最表面原因。大家去看爸媽或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照片,裡面人們的打扮可能會讓我們覺得無比老派、甚至俗氣,不論男生蓬蓬的頭髮或長髮、女生超大的墊肩、寬大牛仔外套、不俐落的鞋款等等,可這些在當時都屬於時尚流行。
再看看現在路上或捷運裡的中年人們,很多人也穿得很不「時尚」或不「現代」,也許是早晨市場買的外套、也許是路邊或大賣場特價品、甚至可能是名牌但老派的款式。雖然偶而會看到一些大人仍穿的很好看、很有品味,但主流來說,只能算是小眾。
主流美感的低標會構成這社會的普遍模樣。
當你是年輕人或潮流男女,喜歡穿日式或歐美潮服,那你會覺得「如果能買到日本或歐美的品牌服飾是最好的了,如果買不到,至少也要挑日式或美式的『款』才行。」
那這就是你的低標。
但其他人的低標,可能就是菜市場買的衣服、無名品牌的衣服,或能穿的衣服就好。
請千萬別跳出來說:「有些人用最便宜的衣服也能搭配的很好看啊!」這種話,因為這完全不是我們討論的方向。
我們要說的是,由於社會整體環境,建構出「許多人對於衣、食、住、行都是不講究或『不知道』的」。
請注意!
他們可能「不知道」其他選擇。衣服還有美式、日式?外套還有什麼俐落之分?連水鑽分佈也有好看與不好看?太誇張了吧~我每次買的水鑽牛仔褲都有一堆水鑽花紋啊!跟你們說的不是一樣的嗎?
你要去跟她們解釋差異在哪裡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這就牽扯到一個美感培養的最基礎概念:需要見多識廣。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涉獵的外行人,那當我要你選出心中最帥的跑車時,你很可能看到最老派的產品就驚為天人了,因為那些車款相較於你過往的經歷見識,已經是新奇的超乎想像。
小時候我覺得法拉利紅色的Testarossa超帥!完全符合小朋友心中對於極速跑車的想像:流線、雙門、大量的擾流線與大進氣口、上掀式頭燈,真是帥翻了!
當然還包括:
《霹靂遊俠》的霹靂車!同樣是雙門、扁平的外型、上掀式頭燈,這是更多小朋友夢寐以求的跑車。
但你問問現在的年輕人,這種車帥嗎?
他們可能會覺得so so~,因為形狀單調、車身摺線太硬、整體太方,看起來有點死板,好歹要來個法拉利F60吧?
是的,現代的人可能會覺得有這種更複雜的弧線、更強烈誇張的細節才是最帥的跑車。
當你見過一定數量的作品後,你才可能去摸索出作品間的差異性在「不同人的觀感下」為何。
「什麼!不同人的觀感?扯遠了吧?我自己喜歡、自己爽不就行了嗎?」有人訝異道。
但實際上,審美觀其實是一種在自我感受與他人感受間,不斷累積、比較、探究後的結果。
如果你要小朋友去製作自己喜歡的巧克力,小朋友一定做最甜的,不會做大人們喜歡的苦甜混雜巧克力。
或者就算一個天才兒童,學廚藝、刀法都極有天份,但如果他沒有吃過各式各樣的食物,他也無法推敲出一般人喜歡的主流口味及喜歡的原因。
就像啤酒,小朋友一開始絕對不喜歡喝,都是在成長過程中漸漸揣摩出:「為什麼大人們都喜歡喝?是喜歡那種有點不舒適的苦味?還是喜歡那種汽泡的刺喉?還是覺得跟心情共鳴的感慨?」而漸漸接受了啤酒所代表的味道,然後,才在這個基礎上去發現各家啤酒的口味差異。
推薦一本德國小說叫做《香水》(作者:徐四金),裡面的主角是個嗅覺天才,可以精準地區分出世上各種味道的組成,然後輕鬆仿製出一模一樣的香味,後來他發現一般大眾的喜好模式並利用細微的調整配方,推出了一款又一款的超暢銷香水。
請注意!他是先徹底發現了「一般人的喜好」,才能推出「一般人會喜歡的香水作品」。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當你一生都沒跳過舞,後來第一次接觸到公園舞或媽媽舞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覺得:「哇!真有趣!原來身體可以做這樣的動作,還可以傳達微妙的肢體語言!酷!」而開始建構自己的審美觀。
「那一般人是因為接觸太少,而無法做出像樣的作品嗎?」你問道。
2. 模仿能力。
跳舞跳不好、演戲演不好、畫畫畫不好、設計美感不好、寫字不好看,等等的問題,在最基礎的「模仿」部分,就有了差異。
模仿的過程中,就是一般人會表示:「唉~我沒那種天份啦!」的時候。
模仿能力就是你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度,我做一個舞步姿勢,然後要你照做,然後再拿相機拍起來,你就會發現:「咦?怎麼差這麼多?」
多數人腦海中想像的自身動作,跟實際動作是有很大差別的,你看路上這麼多女生走路腳開開或大剌剌的外八字,她們心裡面可從來沒有「我走路姿勢不太好看」這種自覺喔!
如果你用攝影機拍起來放給她們看,她們可能會咯咯笑,覺得真是太有趣了~原來自己這麼搞笑啊!
但更可怕的是,你會發現很多女生並不覺得影片中的自己有哪裡不對!
驚悚啊~你是不是覺得這很像恐怖片的感覺!一件只有我們看得到,她卻看不到的東西!
3. 觀察力。
是的,那如果我們給新手時間,慢慢模仿、慢慢練習、長時間練習,難道就真的可以練出一定的水準嗎?但事實並非如此。
你看很多舞蹈教室裡的學生甚至一些舞蹈老師,她們跳最熟練的舞步仍舊會讓你感覺「普普」,為什麼呢?
答案是:因為她們找不出差異。
通常,即便你模仿能力不是很好,但是你仍能靠大量的練習而熟悉一套動作,但如果你的觀察力不足夠,那你就找不齊全「跳的好」與「跳的普通」那些細微的關鍵是什麼。
請注意,是找不齊全。
舉例,你去看電視上的韓國藝人跳舞,看個三、五分鐘,再轉台去看台灣的藝人跳舞,相信你會很明顯感受到「韓國跳的比較好看…」。
你可以看出來兩者有差異,但是你能找到原因嗎?
你努力找個幾天、個把月後,可能會得出「好像細節有點不太一樣」這樣的結論,但僅此於此了,其他的也講不上來,而這就是多數人難以跨越的障壁。
因為觀察力需要仰賴「感官」與「科學化的分析」。
一個需要產出的創作者或表演者,不論藝人、廚師、設計師、調酒師、運動員等等,你都需要靠自己的感官去找到技能領域的關鍵,那些細微的動作你無法靠文字敘述或口頭傳達,你只能自己看、自己摸、自己吃,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分類、分析,只有靠這種方式,那些技藝才能被你掌握。
一般人看故事,都喜歡那種天才主角,什麼「看一次大師烹飪就全盤記住」、「聽一次別人演奏就能複製重演」的那種橋段。但這只是大眾對於「技藝捷徑」的想像。
因為你僅僅去模仿起來是還不夠的,你還需要去練習,找出自己跟老師的差異,然後再二次觀察、再改進、再三次觀察這樣一直多年反覆下去。
而大家知道嗎?對於專業表演者來說,最痛苦的就是當老師、去教育一大票學生,因為「觀察力」太難傳授。老師要花無數時間去讓學生感覺到、找到自己的動作與老師的動作差異在哪裡,但即便一點一點地拆解,還是會有絕大多數人抓不到要領。
跳舞的姿勢、游泳的姿勢、表演的姿勢、設計的美感,你很有可能去解釋了無數個例子後,底下的人還是聽不懂。
所以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老師們都希望得英才而教之,因為一個有「天份」、有「模仿力」,且能觀察出老師想要傳達的關鍵的學生,老師的東西才能傳承下去。
「喔,所以如果有模仿力、觀察力、且也不是新手,那應該就可以到達高級水平了吧?」你問道。
很遺憾,仍舊不行。
4. 神韻。
你開電視看台灣那些在跳國標舞的朋友或藝人們,你會發現那些人的動作「很扭、很花俏、很重」,但你再去看外國跳國標舞的舞者,你多半會感覺到一個說不上來的差異,似乎…外國人跳的感覺好非常多?
為什麼呢?台灣人跳也很快、動作很大、神情很傲、扭的很用力啊!但台灣人跳就是少了那種美感、氣息。
是的,差在所謂的「神韻」。
神韻是根據你生活的環境背景、成長背景不同而累積出來的肢體反應結果。
簡單來說,當我們學一項技藝,我們總以為,那就是「腦子裡有一個區塊,裝了我這門技藝的相關經驗與知識麻!」對吧?
我學跳舞,那就是我腦中裝了各種跳舞的記憶、能力,所以我要不斷練習跳舞,加強這部分實力,最後就會跳得很好對吧?
但遺憾的是,跟美感相關的領域不是這樣。
那些跟美感無關的運動領域反而是,比方賽跑、游泳,就是要發揮你的體能到極限,然後用科學的方式找到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姿勢,因此這跟你是東方人、西方人無關。你是中國人,你找到最有效的鍛鍊方式,那你可能最後就會勝出。
但跟美感相關的技藝卻不只是「練習+練習+練習+練習+練習」這樣而已,而是:
「練習+生活+習慣+環境+互動+感受+情緒+思維」等等的一整套文化背景經歷所融合內化後,再不自覺地影響到你的技藝當中。
你身為台灣人,跳國標舞時可能腦中想的是:我扭!我性感!我厲害!我比你們騷!(不論是不是有意識到)
但外國人跳舞時可能腦中想的是西班牙文、香料、小孩、喜歡的人、各種情緒,或根本沒特別想什麼。
你身為台灣人,你烹飪時想的可能就是一般媽媽想的主題,你的動作融合的就是你在台灣的生活、思緒、感覺。
你不太可能腦中裝著「東歐城堡、人行道石磚、十六個字母的荷蘭文單字、零下十六度的湖冰、義大利托兒所的午餐通心粉配菜、歐洲西風帶的雨珠、托斯卡尼港口的廢棄生鏽船錨」這類的文化元素吧?
我們的動作、我們的美感,都受到了文化背景的直接影響。
如果你去過日本旅遊,當回國後你通常會發現自己多了一項能力,就是可以「辨認出」台灣路上的日本人。
你可以在遠遠的地方看到一個人的身形感覺,就覺得出來他「不是台灣人,也不是東南亞人,而是日本人」,你說不上來為什麼,是穿衣服有很明顯的差異?是清楚地看到了容貌?是他們的站姿或手擺放在身側的位置很特別?
似乎都沒有,也很難具體形容,但當你去了日本一趟,你腦中就開始能抓出那些細微的異樣。
台灣人跳國標舞動作不道地,同樣地,外國人學中國武功、打太極拳,你也會覺得他們的姿勢很奇怪,因為彼此的文化涵養影響不同。
所以如果你學做法國菜、義大利菜,當你真的想更進階、更道地用外國人的方式來烹飪,你絕對不是在台灣找最厲害的法國廚師,而一定要去當地取經學藝。
但你不只是去了法國,然後就在旅館與廚房兩邊跑而已,而是你得去體會那個地方,你要去走他們的路、望他們的天空、逛他們的市場、聽他們的雨聲、看他們路邊的花,即便是無意識的也沒關係。
你都必須讓那一切細節「進入你的人生」裡。
唯有透過這樣,你才「可能」有機會呈現更接近他們美感、口感的作品。
「噢,所以有天份、有觀察力、還能模仿、還去文化體驗過,總該能得出最完美的作品了吧?」你問道。
Well~還差那麼一點點。
5. 背景的美感。
假設妳是女生,身材好、有天份,又去韓國學了道地的女子團體舞蹈,但回台灣後,把妳放在信義威秀旁邊GOGORO店門口跳上一曲,請問,妳被以「女子舞蹈奇才!」為名而發掘捧紅的機率有多少?
應該很低,頂多是妳長的很漂亮,上了一個「今日我最美」的版面。
為什麼?
因為:背景也要美感。
一般人去期待一件作品或表演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a. 超出想像。
b. 主題情境。
通常表演者在沒有資源負擔適合的背景時,多半會想用「誇張」的表演內容來吸引大家,比方危險的玩命、厲害的特技、奇裝異服之類,因為你用一般的演唱、演奏,大家會無感,大家渴望被震撼,才會覺得停下來看你表演有值回票價。
而如果有資源佈置整體背景,就能讓觀眾融入主題情境,才能讓大家被「娛樂」到。
假設我們去羅浮宮,把《蒙娜麗莎》的真跡盜出來放在你家客廳掛起來,請問:好看嗎?
不好看。
因為你家客廳能媲美羅浮宮的可能性是零。
那如果把《蒙娜麗莎》掛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牆壁上供人欣賞呢?或者放在捷運台北車站地下街新光三越前的那一段的牆壁上呢?就是很多人擺攤算命、賣蜜餞的附近?
都不OK吧,因為很不搭。
好,那我們快速思考一下什麼是適合的情境:
a. 好歹不要亂糟糟的地方吧?
b. 好歹是讓人看畫的地方吧?
c. 好歹讓內行人、外國人覺得「看似合理」的地方吧?
夠了,就這樣即可、足已!
「這麼簡單?四眼田雞,你唬我啊!」
沒有唬你,而是要做到這麼簡單「很難」。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嗯~要放在一個大眾看得到的地方,最好同時再舉辦一個文創節、擺一些文創攤才不會太孤單,做一些宣傳卡片、畫一些卡通麗莎、寫一些文創鉛字、請一些文創青年來賣小物,對了!歐洲不是很多那種全身塗色、定格不動的街頭表演者嗎,也請幾位在附近表演,再準備幾攤親子蠟筆塗鴉區,讓小朋友邊看藝術還能馬上學以致用,啊!別忘了還要有特色美食喔!看展覽當然要吃點烤香腸啊~花枝丸什麼的。」
…
請問外國人看到會作何感想?
要說這是台灣特殊風情?還是台灣當局的做事習慣?最後得出簡單的結論:你們沒有美感。
有關單位看不下去跳出來了:
「什麼沒有美感!我們不都用了最流行的元素嗎!我們長官都公文批准了耶!你們外國人講什麼鬼話啊!」
是的,美感很難在「缺乏文化素養」與「生活環境差異過大」的情況下得到共識,更別說還要去塑造一個雙方認可的背景出來。
如果上面那些企劃拿去菜市場或馬路上抓一些台灣路人來問意見,也許會被接受,但只要你的閱歷、思維比有關當局的承辦人員多那麼一點點,你可能就會覺得真是胡鬧!
看看最近新聞在鬧的《桃園國際機場賦》事件,張大春先生批評那篇作品是「根本不像樣的東西」,後來又有網友逐字挑病,認為這一篇寫得確實不好,而作者林彥助先生則覺得很委屈。
但其實關鍵真的是那篇賦寫的不好嗎?
不是,
而是在那個地方掛作品根本就:沒.有.美.感!
大家去搜尋一下照片,你會發現機場那個區塊就算掛什麼《Hello Kitty行旅圖》、《星際大戰光劍決鬥》、《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 《愛料理花雕雞食譜》、《波音777-300藍圖》等等的,通通都不會好看!跟什麼毛筆字、曲賦內容通通都無關。
那個背景就是不搭!(倒是放個廁所指引標誌可能還蠻適合的。)
那問題就在於:為什麼要放?目的何在?
答案又回到我們剛剛說的,承辦人員沒有超出一般大眾的文化素養與思維,在他們眼裡認為:「這是請名人寫的、又是華人藝術類型、又是跟桃園機場有關的內容、又掛在可以讓群眾看到的位置、字體又不至於太小。為什麼你們覺得不好看啊?」
是啊,為什麼啊?
官員們長期以來的疑惑仍無法在他們心中解答。
因為美感的差異麻!
因為你活了三十年跟承辦人活了三十年,腦中所體驗的過程、反思的內容通通不一樣麻!
這次新聞事件裡,剛好那是一篇「賦」,所以張大春先生從國學切入點去評論。但更重要的癥結在於,當他經過機場時,他一定馬上感覺到那個東西掛在那裡就是不好看!
甚至我相信,他在還沒看內容的時候,就覺得那個作品很突兀、很不OK了,只是看完內容後給了他明確的理由去批評。但不論今天掛任何東西在那邊,他或你或我,也很難會覺得好看。
所以我們想一下,如果你今天看到《蒙娜麗莎》掛在地下街某個昏暗牆面、如果你看到最崇拜的偶像被請來在很窘迫的地方舉行簽唱會,你難道不會想要生氣嗎?你難道不會懊惱為什麼主辦的人沒有眼光、沒有美感嗎?
我相信你會,
那請你再把頭往窗外看看台灣…
—
後記:
我原本只是想寫「張大春(我老是想寫成大頭春…sorry)先生因為看到那篇賦在那個位置很突兀,所以覺得很生氣,後來再看內容,覺得內容也不OK,於是批評」之類的內容。
但我覺得美感這個東西,不徹底交代一次,往後討論設計、市容、政府宣傳品或吉祥物等等的,還是很難有個基礎,因此就寫了這篇。
很多在國外待的朋友會說:「台灣美感、設計感還是跟外國有差啊!」
他們總歸結在什麼「外國人有收設計費」、「外國人重視藝術」等等的論點,但那些只是邊緣因素,真正的關鍵仍在於許多「傳統的美感」已經落伍,而「現代的美感」台灣沒有。
並不是說只有外國的城堡才是好看、華人的廟宇、古厝就是不好看,但外國的城堡、古建築都加上了現代化的改良、燈光、設備,我們卻仍相信原始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而持續簡陋。
當我們還在刻板地做百年如一日的中國結、中國圖騰、燈籠時,外國已經把我們這些文物換了材質、換了顏色、換了樣式,變成時尚品牌的裝飾元素、變成電影的華麗背景、變成高檔旅店餐館的風格特色。
傳統建築沒有改良,就無法化身為現代住宅、現代辦公室;而你去隨便拿一個紐約五十年前蓋的大樓,很可能比現在台灣知名建商蓋的住宅都好看。
為什麼?
因為我們現代的美感,也幾乎沒有跟上。
不信你再把窗戶打開,看看你家對面的房子、看看你此刻住的房子就知道,就算你跑去看帝寶也是一樣,就是不好看。
美感培養需要文化及「環境」背景的累積,這卻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我們華人在這方面有斷層,二次大戰、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後,中共大陸當然不會去學習西化,而台灣也沒有把重心放在這方面,我們的社會精進了經濟、政治,我們的人民沈浸在升學考試、上班成家,美感從來不是大眾關心的,因此我們的環境沒有美感。
沒有一定美感程度的環境就無法培養人們美感。
剩下僅有的美感啓蒙全靠舶來品的間接影響,大家看到外國人的西裝、房車,於是我們也跟進,再到現在的3C、手機、潮服、包包。
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漂亮「小」東西,但是我們卻沒有漂亮的「大」東西。
因為光要讓一個人知道「落伍」是怎麼回事,就已經難如登天。
不信你去路上或捷運上,跟那些中年人講:你穿的很落伍、很不好看、很不俐落、很沒精神。
絕對沒有任何人會懂你在說什麼。
那更遑論「菜市場外套品味」以外的住宅建築、公共建築、市容、道路、家具、審美觀。
—
補充:
我前面用女生跳舞來做主軸案例,但今天再去解釋「性感」的話題會太多字,我們之後討論。
—
這次的封面照為《Requiem for a Dream》(中譯:「噩夢輓歌」、「迷上癮」,2000)
這是一部青少年小品片,裡面的故事同時講一對男女朋友的迷茫與一個中年太太的人生窘境。跟我們這次探討的內容有一點相關。
不過這部片相較於之前講的其他小品片來說,是更另類的呈現方式,如果你學生時代沒有迷惘過,那看這部片可能共鳴極少,不過卻也可以讓你體會社會上另一族群的內心世界。
影片中的女主角很漂亮,但是演過的片不多,但她就是有一種命運的迷惘感氣質,你會覺得,如果身邊出現這樣的女生,你拼死拼活也要想辦法讓自己走上正軌才能跟她有個善終。
延伸閱讀:《你的市容別想好看》
在〈你的性感殺不死人〉中有 0 則留言
原來有人看不懂還敢留言
有種~~幽默但是又帶一條暖流~~而你丟出來的這些文字的確能讓我對自己更嚮往的美好人生狀態得以思考解決之道,然後再持續向前邁進,這些文章是有用處的!!!
原來知道珍妮佛康納莉是誰就會有美感
閣下的邏輯真是令人開了眼
達文西超有美感
他不知道也不會有機會知道珍妮佛康納莉是誰
這到底有什麼相關
沒關係,過去的世代,媒體控制在三台、特定渠道上,
而過去的表演,尤其是華人世界,也多半是制式的種類,
沒有當成舞群不要緊,
因為喜歡跳舞的人,是透過「身體跳來跳去」來觸發愉悅感,
我們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至於有沒有一個機會場合能讓我們名正言順地表演,
過去幾乎沒有,
但未來說不定會有新的一套媒體環境讓我們發揮,
一種不需要特定規矩、特定場合、特定模式的表演場景,
我們可以盡情地亂跳,指日可待,
跳舞最爽惹~~
新年快樂
謝謝匿名的閣下,很抱歉晚回覆了,
我剛剛在查看其他人留言時才發現這一則,
晚了一年,希望,希望這些日子您一切安好順利,
也希望新的一年,能完成很多想做的事。
謝謝您
很有趣的觀察。
我小時候最大的願望是當為大明星伴舞的舞群。可以在台上很義正嚴詞很大幅度的表達自己的性感。
後來的發展當然事與願違啊!
哈哈哈😆
"2. 模仿能力
但更可怕的是,你會發現很多女生並不覺得影片中的自己有哪裡不對!驚悚啊~你是不是覺得這很像恐怖片的感覺!一件只有我們看得到,她卻看不到的東西!"
这段写得很好啊!哈哈!忍不住留言了~希望您能再写写类似的文章
看了你寫過的很多篇文章,真的寫的很棒!很少看過這麼有見解的!
謝謝閣下,希望這裡其他的文章也能讓你有新鮮感或趣味性~
而我們多數人類可能都誤會一件事,就是我們總把美感、喜好,去定位為某種超然、不可解、奇幻、神幻的領域,
但其實恰恰相反,那些其實非常根源於我們腦部神經元的連結構成與慾望愉悅反饋這類的產出,
只是過去我們沒有辦法去探究這麼細小的細胞神經所連結成一大片計算體(大腦)的運作方式,
而這一切的背景其實都反應在電腦的進步過程中。
感謝你的捧場~有空可以瞄瞄其他文章~
工科男對於您可以用文字把這麼抽象的感覺量化到這種程度表示佩服。
感謝你的嚴肅留言,我看著你的文字,眼睛都更加貼近螢幕15公分,看完才想到我應該要放大字體。
我想,不論社會的美學感受或流行,其實都是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較為狀況內的掌握,
而這些人是100%沒有能力去改變這社會的,頂多只能影響一些「喜歡他們」的人跟隨、模仿,
然後這些被模仿的物件或元素,也許會有那一點點點的項目被大家喜愛,
而同時,社會上還有很多非「精英理性」的東西,會被大眾喜歡,因為大眾看了、聽了,會有生理愉悅。
所以,即便我們全部都知道有愛樂電台、有莫札特的音樂,
但世界上也同時存在洗腦歌、搖頭樂,而這些音樂也會帶動流行、擁有一片擁護者。
那大家總想著:應該有一套總體美學,或總體概念,能讓大家一起接觸、學習。
可是我們現在卻知道了,任何事物的「模樣」都有無數派別、款式、象徵意涵,
也就是不會存在「可以一網打盡」的方式讓所有人通通都往前走個幾步。
不過這話題實在過於嚴肅,以後討論~
感謝你的留言!
我高三考完後的記憶是一片空白,我完全想不到我當時在做什麼,呃~。
我有一個想法是,喜歡藝術創作的人,比方畫畫,其實都可以「不要排斥地模仿或學些國外那些讓自己喜歡的或覺得有趣的作品」來練習或當作興趣,
原因在於,我們幾乎無法憑空就畫出自己的風格或什麼代表作,
而當你喜歡一樣東西,你去模仿去畫的時候,你會加入「故事」,也就是你自己會跟自己建構的故事,
比方米老鼠,當你在畫的時候,你會想到他應該是「跟迪士尼脫不了關係」,應該是「也有可能住在迪士尼城堡裡」,應該是會吃個早午餐,應該是會開拉風的跑車,
等等的這些聯想、自己在設定時的那些小趣味,
就會建構你對於一樣東西的感受與審美觀。
因為你希望米老鼠開復古跑車去兜風,希望他在酒吧請米妮喝酒,希望他穿燕尾服去參加宴會,
所以你建構的整個自己的藝術經歷會是一套「有脈絡」的,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架構,
就會像政府發包的工程那樣,畫個知名卡通人物,然後配些完全不搭的標語或星星、愛心、吉他,之類的東西,
因為那些發包的製作者腦海中對這個不論米老鼠、神奇寶貝、臺灣黑熊,
通通都是「遙遠的陌生人」,
他們只是接觸、取用,然後就結束製作(創作),所以那些政府單位畫出來的吉祥物、卡通人物,
通通都很不知所云,彷彿就是一個被製作出來幾個月就要回收的。
美感這話題多數人強調教育,但這些東西其實是跟「我們怎麼活著」有著最大的關聯,
也許我之後有空來探討一下,目前回顧自己的草稿跟網友們提出的問題,
我著實恐懼到底要花多久才能把這些一一交待完啊~
感謝你的匿名留言~
多數人買公仔放在家裡不夠好看,主要只是:光&展示櫃
的問題。
因為多數一般人用的展示櫃是傳統的那種,好幾片玻璃層板,然後頂部打光下來,
整個櫃子用木皮木色,這樣看起來裡面的東西其實很「黃」+「老」,
底下的收藏品更是陰暗一片。
只要做一個現代一點的展示櫃,加上改變燈光配置,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不過也要看這個櫃子放的地方啦,旁邊雜物太多或空間太亂,
展示效果就可能有限~
高三大考結束後,老師們以自習的方式打發原有的上課時間。有人選擇打籃球、有人去電腦教室、有人去圖書館看書,我則是跑到美術教室畫畫。雖然讀的不是相關科系,但美術老師稱讚我掌握形體、光影、色彩的技巧不輸給美術系的學生,並建議我往這方面發展。雖然知道這是客套話,但心中難免有雀躍之喜。後來老師給我她和幾位朋友的作品集與幾本大師的書。
看完之後,突然覺得內心好像空了一個洞。不是那種「驚覺大師的作品難以超越與發現自己渺小,自己所做只是徒勞無功」的空虛,而像是一隻重度近視,以為自己走在一條寬敞明朗大路上的羔羊,戴上眼睛後驚覺四周盡是無底懸崖的恐懼。
我知道技巧可以靠自己、指導者與時間磨練,但那些大師的作品中最關鍵的東西我沒辦法領悟: 美感。
我就是那種生長在傳統教育與傳統家庭的飼料雞(當年想去讀美術班差點被我爸打死),自己沒有發展出足夠的自我意識與勇氣去追尋,也沒有一個具有美感的環境,頂多是一種「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
更別談會把體育、音樂、美術課強制挪去讀國英數的八股老師們了。體育老師代音樂課,國文老師代美術課,各種扭曲的現象都顯示家庭、學校與社會價值觀對"考上好學校"影響不大的科目的漠視。結果等這些小孩長大後,一堆老人才在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只會考試讀書,怎沒有出現像是張大千那樣的藝術家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長大後更發現這個社會瀰漫著一種奇怪的思維: 嘴巴上喊企業要轉型脫離代工低毛利;培育大眾的美感;栽培更多選手為台爭光。但實際作為卻是完全相反。
或許真的是這樣吧,沒有美感的社會孕育出沒有美感民眾,不具美感的民眾養育出沒有美感的小孩,一個惡性循環永無止盡。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發覺自身不具有的東西呢?
面對一個帶著惡意的匿名留言
第一次看到有這樣認真&理性的回應
覺得感受到作者的誠懇
要多多鼓勵這樣的人才對
希望你(妳)繼續寫下去 !
難怪我公仔買回家之後不管怎麼擺看起來就怎麼怪這下我懂了…=.=
謝謝!^^
謝謝您的留言!^^
拜讀您的精闢解釋有種某地方開竅的感覺
也許在某一天對於美感的意識需要出現時
會因為您的一番話而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吧
留言是為了
表示對您的感謝
謝謝
我覺得美學見解已融通了教育學本身,我在看完並且理解後,覺得如何將本土元素塑造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美感經驗」,是台灣在各領域所缺乏的,沒有人深刻去理會跟經營「台灣美感」的「整體性」,不完整的藝術美感自然無法行銷世界,也無法說服自己人,於是才會被各國潮流牽引,東拼西湊成了四不像,毫無美感的盲從卻離譜的案例便屢見不鮮,台灣是不是有哪個領域的文化容的起這篇文章的層層關卡透析審核?也許平民化的香腸攤也能是某項美感的像樣背景?當美術系有一堂課稱為「臺灣藝術史」,當代藝術該列入哪些?有多少領域的人能完全掌握新台灣舊中國及東西方的融和?本土的文化基底淺薄又深受各國的影響,談論美感的各界翹楚若沒能清楚的分析保留創造建構台灣本身,又何來傳承?沒有傳承又無法到他國取得原汁原味,無所適從與沒人重視的社會風氣,也許是因為缺乏架構與價值本身。
對美學微妙且深入的觀點
好的,謝謝閣下~
以前漢聲小百科裡說外國的汽水、可樂不解渴,會越喝越渴,只有我們傳統的愛玉、仙草最解渴,是最好的飲料。
這件事情我也相信了很長一段時間。
你以為你在分析美感,但整篇文章遍佈著噁心的男性主義偏見(不論作者你是男女)
你就跟你文章中那些你認為沒發現自己問題的, 不夠有美感的女性一樣,不知道自己的錯誤
你寫的文章真是一針見血似的精闢.
借分享~
哇!閣下這次的留言太關鍵了!
我前幾天看了《Donnie Darko》(2001)這部片,之前晃過幾次封面照,也依稀記得是自己喜歡的科幻主題,但就是沒衝動去看,
直到幾天前才終於看到,不過看完的感覺跟想像的不一樣,裡面的氣氛營造很無力、很命運感,
《Deja Vu》(時空線索,丹佐華盛頓演的,2006)那種我比較喜歡,比較有活力、衝力~
不過我也發現,哇喔!原來是Maggie Gyllenhaal與Jake Gyllenhaal姐弟檔演的!
我很喜歡Jake Gyllenhaal,也想說有機會他的片都要看一看,但是你知道嗎,
即便是我們自己很喜歡影星,他的電影我們也不會全部都喜歡,即便是經典作品,
就像Al Pacino,他的《疤面煞星》超級經典,你也會感受到片中很強烈的情緒和時代感,
但我就是沒辦法把它列為我最喜歡的片。
記得郎雄老師曾說:「我這一輩子,怎麼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樣,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來了才下鍋。」《飲食男女》(1994)
其實我們人生做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你看過東西越多,你會越來越覺得「好像哪裡還不夠,應該再補充一下,心裡才會比較踏實」,
就像也許我想把喜歡的演員全部的影片都看過幾遍,甚至有機會還看看相關的資料。
學生時代也有這種恐慌,大學時大家都知道,不論你再怎麼喜歡聽音樂,每分鐘每小時都在聽不重複的新歌,
每一天全世界新發行的專輯,也超過我們個人所能消化的。
因此,要通通準備好齊全才真正下場,那是在現實中是很難辦到的。
我前些日子正在構思一篇新文章,標題我都想好了,叫做《你的主流,我的另類》,內容主要是想寫以前我們大學時聽獨立搖滾或另類搖滾時,
那種時候的心境以及構成原因,而超巧,今天就看到您來留言,探討的也幾乎就是類似的話題,讓我覺得真是一個sign啊~(有空來寫~)
但我們真正要探究的問題是:
到底要累積多久、累積多少,才能真正上場?
以及,
到底此刻我們是要分析解決問題,還是做資訊量比賽?
包括我自己,我們常常有一種心情,就是覺得「這個我也要先準備好、那個我也要先準備好,否則現在站出去,別人要是質疑怎麼辦?」
這種擔憂受父母影響也很大,很多父母都讓小孩覺得自己還不夠好,而對每件事情都卻步。
那放在比方說建築設計好了,當你看過安藤忠雄自傳,他說他為了去國外看建築而打拳存錢、拼死拼活也要出去,那我們也會想說:「怎麼辦,我們都成年了,去過的地方還這麼少、別人的那些經驗我們都通通還不及,唉~」
可是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真的沒辦法把所有東西通通都準備好之後,才真的去開始做一件事,
因為,那是準備不完的。
而你知道嗎,
我們需要你,
我再說一次,我們需要你!
如果,你對普羅主流的藝術形式、電影娛樂等等的作品很有概念,那不妨也想想:
到底是要去「分享」還是「訕弄」?
到底是要去丟出「一句式的網路鍵盤俠結論」還是「供給自己的知識所學去幫助他人」?
所以我真正可以回問你的是:為什麼我看不到你的高調?
我們期待你可以分享你的知識,我們希望你能把你所知的這些心得貢獻出來,
不論寫成網誌、不論你跟好友或陌生網友介紹、不論你讓更多有興趣的人「有機會」可以接觸到這些,
那是不是對我們社會會更有正面意義?
是的,我們需要你,我們真的需要你,
這裡沒有你的敵人,我們不用像網路新聞下的那些留言者一樣去卯起來互相攻擊,
因為那不能解決問題、那不能分享資訊,那只會耗費時間與心力,
跟一個獨立個體去互相謾罵,最後是彼此什麼都沒得到,熬夜過度後跑去睡覺,
但跟一個獨立個體去共享知識、協作,最後就是「兩份」產出留給後人,
希望我們都能在我們有限的時間內,儘量把時間運用在有效果的地方、用在對大家有幫助的地方,
因為還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做的了,不是嗎?
補充:
如果有無限的時間,我也是真的好想卯起來天天看電視、學烹飪啊~~
就算主流的電影、主流的音樂、主流的餐廳~我都還有好多沒嘗試過啊~啊~啊~啊~~~
為什麼我反而覺得連珍妮佛康納利都不知道是誰的人,在那邊講美感很好笑XDD,連一般的普羅大眾作品都沒看了,還想要唱高調啊XDD,您也蠻符合您文章說的人呢~
除了市容和文化行為,到了不同城市打開旅館電視,日常有限的廣告風景,也是最容易辨認的美感能力基準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