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女生與男生 書、音樂、電影

為什麼是《你的名字》


如果今天隕石要撞擊地球了,只剩下最後一個小時,地球就會爆炸,那此刻你最想做的事情會是什麼呢?




1. 大吃。趕快把生前最想吃卻還沒吃到的東西品嚐一下,但是要看看還買不買的到,因為餐廳關門的機率很高,所以這部分也許不太可行。

2. 睡覺。就在睡夢中安心地離開人世吧,屬於無負擔了結,應該不少人會選用。

3. 報仇。受委屈的人或將就已久的人可能會大爆發,因為來不及等到苦盡甘來的一天而發動逆襲,但想想只剩下最後一小時,還特別要去找別人發脾氣似乎沒什麼意義。

4. 跟心愛的人一起目睹末日。情侶彼此牽手站在山丘上眺望,浪漫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光,這樣我們心裡應該別無所求了吧,相信這是很多人會選擇的方式。


不過,為什麼僅僅跟心愛的人在一起,我們就會感到滿足、安心呢?


人的各種動機來自於腦部的欲望需求,但講到欲望,大家可能想的都是食慾、消費欲,而不認為「喜歡一個人」這種心靈層面的事情也能劃分進去。

但事實上,你會喜歡一個人也是腦部欲望機制下的感受,不過「喜歡」、「愛」觸發的是極為多重的綜合期待。

小嬰兒喜歡上別人幾乎只靠視覺去區分父母與外人,但漸漸會去累積自己的「視覺喜好」,隨著你接觸的東西不同,而會讓你看到的這些視覺畫面在腦海中拼湊、碰撞出不同的意識存量,也就是你會喜歡一個色調、一個形狀、一種質地,其實是累積了你過往的感官吸收再加上腦中儲存這些資訊時的分解、重組,才形成的個人喜好。

簡單的說,你之所以會長大,並不是因為你吃腦補腦、吃肉長肉,而是所有你吃的食物、喝的液體都消化、分解後才重組成你的各種細胞。

我們的思維也是如此,並不是因為你看了書上的一句話,而在你腦海中形成了一句思維,而是你看的所有文字、外部世界、聽別人說的話語、吃食的味覺、嗅覺,以及各種感官輸入通通都混融後,才建構出你的意識世界。

我們每個人每天吸收的事物都不同,所以不但喜好會不同,自身的喜好還會「變動」,因為你腦子隨時都在添加新資訊、建構新想法、新感覺,而影響了特定東西讓你觸發的愉悅程度。


「那為什麼我們跟心愛的人觀賞末日到來會很滿足?」你問。


因為「愛上一個人」屬於「連續」的腦部愉悅刺激。

我們定義過:


愛情,就是遇到一個可以瞬間觸動自己對於未來想像的對象。


你可能會覺得:「不對吧?愛情應該是很光榮偉大、深不可測的才對啊!怎麼會是這麼平淡簡單的說法?」

是的,愛情之所以讓人覺得深不可測,是因為你很難去「探究根源」。

如果你喜歡吃辣,那可以探究你家是不是有吃辣的習慣,或某次吃辣的經歷很過癮。但如果你喜歡一種長相、或一種眼睛的形狀,那就很難去追根究底找到是哪些原因造成你這種喜好,因為可影響的過往變數太多了,所以我們多數人都認為這就是某種「緣份」或某種「天生註定」,當然也有人分手後會說是被「鬼遮眼」了。

過去人們對腦部欲望機制與認知心理上沒有非常完整地的連結描述,所以大家不明白何以一個人能讓某個人有情感上的煽動,卻對另一個人沒有任何吸引力?為什麼你會想對一個人好、想跟對方共度一生,卻不會對另一個也許條件類似的人有同樣感受?

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情感喜好,也是融合了感官經歷與思維推演後的「比例」結果。


而因為你在不同時候的腦中思維、記憶通通不一樣,所以你喜歡人的類型條件也會不一樣。


「不對吧!愛情可以變來變去嗎?」有人問。


當然會的,回想一下,很多學生在國中、高中就開始談戀愛了,但那些校園班對又有多少走到最後呢?

極少。

因為學生時代是人生中環境變數最多的時期,升學、畢業、當兵、求職、出國等等,大家眼界都不斷開化,而也在心中不斷調整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多數學生不會去做「我一定要上哪所大學,然後出社會後找某某工作,並在幾歲時買房、找某一種類型的人結婚,然後幾歲時生小孩…」等等的這種完整設想,所以那種「本來會一起去開心逛街的男友到外地唸書,彼此就感情變淡而分開了」的事情就很常見,而你也不能說在這過程中兩個人對愛情的感覺不真誠。


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時,我們的感官注意力被對方吸引,我們渴望見到對方、跟對方互動,並且覺得「只要能一直在一起」就會很快樂!

感情上的愉悅主要來自三種層面:


1. 對未來的期待。

你想跟對方做好多事情,想跟對方去好多地方、吃各種東西、分享有趣的世界。

但請注意!

如果在這當中有任何事件讓「對方脫離了你的『喜好比例』範圍」,那愉悅的期待就有可能中斷而讓感情消失。

比方妳發現男友原來嗜賭成性或是職業小偷,但妳原本希望是跟一個正當職業的人好好走下去,那妳就會開始無感並考慮換人。

或者妳發現男友原來愛看女生、愛跟女生曖昧傳情,但妳原本希望能跟男友心中都只有彼此,那妳也會開始感到挫折或生氣。

可是妳也會發現,社會新聞中不乏許多鴛鴦大盜存在,因為這類人的非法行為軌跡在他們伴侶心中都仍屬於「可接受的喜好範圍」,所以感情就可以繼續維持。

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會說「結婚需要衝動」,因為在你還熱戀的狀態下,腦海中預期「跟這個人在一起太棒了!就這樣一輩子一定也很好!」於是就能爽朗地結婚去,但只要在一起時間越長,彼此的行為或發展就越有可能脫離各自的喜好範圍,這不一定是指負面或不道德的,比方可能某一方要去外地工作,而伴侶不願意;或者女生突然發現男生的媽媽很兇,擔心有婆媳問題等等的開始猶豫了。


2. 多重欲望滿足。

人際的陪伴、群居、吃東西、親密關係等等的,這類原本的感官愉悅會因為跟喜歡的人一起而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原本的欲望就很少,那兩個人在一起的樂趣也會減少,就像假設妳男友過苦行僧的生活,吃粗茶淡飯、不菸不酒、不電影不閱讀、不買不鬧、不愛旅遊等等的,妳都會比較不開心,因為能觸發妳愉悅滿足的機會也沒了。

所以理想的方式是,兩個人要有類似的「愉悅觸發模式」,這不一定是指「興趣」。

很多人覺得伴侶一定要興趣相投,但其實不用,而是只要一方的娛樂也能觸動另一方的愉悅即可,比方女生喜歡研究保養,但男生通常對這方面無感,可是如果女友「幫男友洗臉、按摩臉部」,那這個過程彼此就能開心。或者男生喜歡音樂,而女友也許對音樂不甚了解,那男生只要能「放適合女友心情的歌」就夠了,並不需要女友也涉獵什麼音樂文化、唱片動向。

如果彼此的興趣都觸發不了對方的開心,那就會漸漸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


3. 自我衍生想像。

通常我們喜歡一個人,主要是靠「對方外貌+條件」,極少情況才有什麼「純看內涵」的,因此後者我們不討論。

但你會發現,我們幾乎可以在「很不了解對方」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喜歡對方,為什麼?

主要就在於,我們「喜歡一個人」真正的腦部運作過程是:


對方形體觸動我們感官的喜好比例


對方條件觸動我們思維的喜好比例


對方帶給我們對於未來的愉悅想像


舉個例子,比方對男生來說:

a. 出現一個超漂亮美少女,問問男生們覺得如何?

大家紛紛舉手表示「一定要追回家當老婆」,因為她滿足了男生們的外貌喜好比例。


b. 這個漂亮女生是高材生,每天認真唸書、未來要出國進修,男生們的意思呢?

部分男生放棄了,因為本身不喜歡唸書,也沒辦法跟女生一起出國,更別說如果女生天天念書就不能出來約會了,但還是有一些男生覺得這不是問題,因為美少女高材生符合了自己喜歡的類型。


c. 這個美少女未來會回到偏僻鄉下的老家幫忙,住在沒有百貨公司及餐廳的小鎮上,她只想跟另一半過與世無爭的生活,不用出國旅遊、不需要太多物質生活,男生們的意思呢?

更多男生放棄了,因為可能整個生活模式、未來的發展都跟男生想要的不一樣,那是不是跟「最喜歡的女生」在一起就能永遠快樂呢?這似乎是有疑慮的噢。


對女生來說也是,比方:

公司裡出現一個超貼心又體面的男生,常常在妳需要的時候出現、在妳有困難的時候替妳解圍,而且還有意無意地主動送妳回家、陪妳聊心事、跟妳告白,而他的工作能力強、未來生活不用擔心,符合女生的「外貌」與「條件」的喜好,跟他在一起都超開心的!

但是!

他其實一直有女友,那妳意思如何呢?

如果維持現狀,那未來似乎只能一直是這樣曖昧不清?

如果要對方表態,對方卻說再給他一段時間想想,自己要等嗎?

如果選擇離去,那自己到底會不會錯過什麼?還是對方會因此下定決心做個選擇?


請注意!

不論男生、女生遇到的感情問題,其實沒有什麼對錯,也許你是「不愛江山愛美人」,也許你是「敢愛敢恨」,也許你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這些都只是在你自己腦海裡做出「欲望愉悅」的抉擇而已,而不是評比哪一條路對所有人最有利,所以有些人會選擇繼續,有些人會選擇離去。


不論喜歡或愛上一個人,剛開始你腦海中觸動的愉悅都是連續性的一整個期待,而且好處是不像吃東西那樣會「飽」!

吃東西只能一餐一餐地去滿足,但在感情的愉悅裡你可以不停的想像、無限地處在這種感覺當中,也就是所謂的「熱戀」,熱戀的情侶都會熱線,即便沒有講任何有意義的話也能持續講好幾個小時;即便一起散步也讓人感到身心放鬆、天下太平,直到關於「未來」的想像越來越貼近、越來越清晰時,才會讓人開始考慮種種的變數與機會,如同前面說的那樣,而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的。


所以,如果這時候末日突然降臨,那跟心愛的人一起結束在此刻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未來非常確定。


「那感情可以強化嗎?」有人問道。


是的,既然我們不是處在非常極端的情境選擇裡,那我們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做點什麼、讓熱戀的感覺延續下去呢?


2016年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涵蓋了所有關鍵,這部分會有一點劇情,請斟酌:




1. 吸引自己的外貌。

「外貌好看,就會讓人喜歡。」

片中的男主角清新、女主角清秀,都是一般人會有好感的類型,這一點能觸發「觀眾」的感情期待,覺得「如果跟這樣的人談戀愛很不錯!」的自然感。

不過,每每講到「外貌讓異性有好感」,就會引發衛道人士、偽女權人士、網路鍵盤俠、狀況外人士針對這一點做文章,但「外貌好看」就是能直接「取悅」人類的視覺感受,除非你是盲人,你的腦部不做視覺處理,否則人類就是會受視覺吸引,不然我們把女主角代換成這樣:



上面這是盧貝松電影《第五元素》的怪物戰士,如果女生長這樣請問你是男主角你會有感嗎?



或者把男主角換成下面這樣,《GTO》裡宮森勇氣的家僕,女生們能產生任何戀愛感?




顯然是不行吧,所以外貌當然是感情觸發的關鍵要素,而我們要讓伴侶持續有感,那最好就多留意自己的衣著、樣貌,因為我們都是「看到」就能「開心」。





2. 身份的稀缺性。

由於感情的啟動跟我們自己的想像力有絕對關聯,所以我們會對一個人的「條件」產生不同的想像,而某些條件會讓人產生潛在的愉悅,比方現在有兩個異性出現,外貌差不多、都是你會有好感的類型,一個是本校學生,一個是國外回來的交換學生,請問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

答案在你剛剛看到「國外回來」、「交換學生」的字眼時就已經浮現,你很可能會選國外回來的交換學生,為什麼?

因為人類可以光靠「文字」資訊就觸動愉悅。

當你看到「國外回來」這類字眼時,你腦海中已經瞬間觸動了「迪士尼、雪衣、美國、英文、國際航線、長途客機、俐落、紐約、歐洲、國外街景、國外校園模樣、對方的暑假、對方的時間排程、回國、國籍、歸屬、禮貌、家境、小留學生」等等的無數思維,這個過程快到你自己都無法感知,但是你心裡卻已經覺得:「好像國外回來有一點不一樣噢!」而有所動心。

當你看到「本校學生」時腦海中可能一片空白,或僅僅出現了「教室、操場」等等的感覺而已。


不信我們再做一次實驗,現在你家樓上搬來兩個新鄰居,


一個是混血兒。


一個是小學同學。


請問你剛剛看到哪個字眼心裡觸動了一下?


答案絕對是混血兒。


我並沒有說是哪一國混血,也沒有說這個人的身高外在,但是「混血兒」這個詞本身在多數人的心中都跟「漂亮、好看、優良、新鮮」等等的感受連結在一起。

當然這只是舉例,不同人的有不同的觸發喜好,但關鍵是,我們都能被某些字眼、某些識別給觸發產生更多的想像。






因此某些特殊身份就能強化這種感受,比方宮崎駿《天空之城》的女主角是天空之城皇室的公主、《魔女宅急便》的女主角是會飛的魔女、《你的名字》的女主角是神社的女巫,即便這些情境不是「因為對方很有錢,所以我產生了美好的未來期待」或「我跟他在一起,就會變成皇族」的實質利益,但僅僅是對方的身份特殊,就會讓我們想像跟對方相處會比較難得、擁有更棒的人生體驗。





你也會發現,這類故事裡都是「女生」的身份被設定比較特殊,但這絕對不是如很多網友以為的「性別歧視」,而是一個人類生物性的設定:

男生負責打獵、捕食、征戰、冒險、受傷、保護女生,讓女生能好好的生存,彼此才也有機會繁衍後代。

這是歷史情境下的多數狀態,並被那些故事創作者沿用,因此網路那些狀況外的性別觀點就顯得很沒意義,會問什麼「你以為女生就要靠男生養嗎?」、「你以為女生就只能取悅男生嗎?」、「你以為女生創立不出世界五百強企業嗎?」、「你以為女生賺不到十億、買不起豪宅嗎?」等等的言論就通通跳過吧,因為事實是,在文明的世界裡,女生當然可以靠外貌、特質、行為,來引發男生好感並為她付出,反而在非文明的野蠻世界裡,這一點就不成立了。

我們每個人的特色,多半都會在對方的腦海中加強印象,所以一個「平淡無奇的人生」顯然不是感情中的優勢元素,除非你很有錢、很有美貌,因為錢可以買到各種體驗,也就能提供樂趣;而如果你很美貌,對方會天然被吸引,然後自己試圖從中挖掘能讓自己開心的互動方式,但這一點就比較難長期維持,因為人會老。


所以,個人的特殊性或特殊頭銜雖然有加分作用,讓你暫時忽略各種不喜歡的特質,但腦海中的愛情想像最終還是要回歸現實,不論你愛上小模、明星、還是政商名流、王公貴族,等終於交往或結婚,彼此腦海中的認知誤差就會漸漸回歸,那當問題爆發,這些頭銜或特殊性就沒有用了,不過在一種情境下,這些特質會再次被忽略。


3. 在一起有難度。

如果兩個人很難在一起或沒機會在一起,那在我們腦海中的想像就只是「純想像」,這會讓我們的「愉悅期待感」擴大,因為你無從驗證到底跟對方相處會是什麼模樣,所以很容易會覺得「沒得到的一定比較好」或「越難得一定越值得擁有」,而這類題材被無數電影、偶像劇採用,比方:


對方即將要出國,有遠距的問題。

對方是豪門,有門當戶對的問題。

對方是黑道,不能輕易脫離江湖。

對方是藝人,不能公開自己感情。


這類屬於彼此的自身阻礙,雖然也讓在一起有難度而感到一點轟轟烈烈,但其實如果你真的發狠下決心,還是有可能扭轉現況,但這次電影《你的名字》裡面,男女主角則是處在不同的時空,永遠也碰不到對方,讓人覺得是更加壯烈的愛情,而這屬於外部影響造成的稀缺性,但你不太可能沒事就穿越時空或遇到世界末日,那我們有沒有辦法提升外部的稀缺性來讓感情加溫呢?









4. 眾人見證。

那種「只有你有,但其他人都沒有」的情境就會讓人有被眾星拱月的感覺,比方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跟珍妮兩個人在林肯紀念館前面的水池相擁,全場的人都為他們歡呼,讓阿甘覺得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



而電影《鐵達尼號》最後一幕,也是蘿絲與傑克擁吻,全場人為他們鼓掌,而讓觀眾感動萬分,而這些就比較好模仿,最常見的就是馬路下跪求婚、球場螢幕求婚、電影中斷求婚,讓群眾歡呼,塑造難得感。



在電影《你的名字》裡,則是透過世人見證彗星劃過夜空的畫面,讓觀眾感受到宇宙規模等級的綺麗 ,彷彿全世界都見證了最美的愛情時刻。






不過這種眾人見證的時光更短,通常幾小時內就一定會結束,所以怎麼樣能讓人停留在美夢裡呢?


5. 夢幻場景。

當你身處在夢幻動人的場景裡,你的想像力就會被正面地刺激、讓你充滿幸福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情侶去國外旅遊能感情加溫的原因,因為相較於我們這種永恆開發中國家景觀,外國的畫面會讓你跟另一半無比期待每天的生活,想像接下來的日子都能一起走在漂亮的國度、使用漂亮的商品、參觀漂亮的古蹟、佇足漂亮的街道、回到漂亮的旅館、徜徉漂亮的風景,每個地方都是新鮮。

而這種感覺也會發生在情侶去逛IKEA的時候,看著一個又一個國外的空間感,彷彿住在裡面一定能比「自己原本舊家的生活」更棒!當然如果你有錢,你也可以透過帶心儀對象來你的豪宅,啟動對方的幸福想像。

而日本動畫界是夢幻場景的塑造大師,在《你的名字》中,那個山裡的夢幻小鎮糸守與聖山奇景也讓觀眾嚮往無比,彷彿站在那邊就會跟天地接軌、看到魔幻時光。



很多人說美國電影跳躍時空的情書》(The Lake House, 2006)跟這部片的感覺有點像,但那部片在「主角的特殊性、場景的夢幻性、愛情的壯麗性」都不比你的名字,因此只是愛情小品。

而很多人說這部片即使票房高,但跟宮崎駿作品的經典程度還是有差距,這裡幾個想法:


1. 過去沒有網路,口碑無法像現在這樣傳遞。

在網路世界裡,即使你不是特別愛看動畫的人,當看到線上所有朋友都在講某部片的時候,你就可能會跑去看一下,因為群體號召的加分作用很強,而過去時代,如果你不看動畫,那你大概就真的都不會去電影院看動畫了。


2. 宮崎駿的動畫愛情比較清淡。

由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你的名字幾乎融入了所有感情吸引人的元素,而在最後,男、女主角也沒有用「時空穿越者、神社女巫、帥氣上班族」的定位出現,而是仍用很日常樸素的造型相會,這讓觀眾更能去投射真實感的聯想,因為只要你心中有喜歡的人,你就可以想像有一天再次遇到對方的感覺而欣喜不已。

而宮崎駿的動畫主軸並不是愛情,即便有一點女神崇拜的成分,但比重並沒有很明顯,所以對許多人來說吸引力或共鳴沒那麼大,但卻因為主題方向分散,所以觸及的層面比較多,而且作品累積起來的「系列感」也比較強,讓大家覺得是一個世代經典;新海誠這次的動畫方向跟過去很不一樣,因此大家把這部片當成單一個案。





最後,看完這部片時,大家心裡的感受是什麼呢?


我們大家多半一定都感受過些許次感情帶來的悸動,但是能好好延續的人卻不多,原因在於,不論是對方給予的新鮮感、對方的特色、對方的未知心意,都會隨著在一起越久後而揭露越多,我們都會在有一天能把對方給看透,而電影總是給我們「愛情正要開始」的興奮感,所以我們都一直期待遇到極其特別的人,但又都留不住曾經特別的感覺。

就算遇到「當相遇時一定能一眼認出彼此」的對象,我們最後仍然是要回歸現實生活,而如果我們要像主角那樣,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很期待遇到對方、跟對方分享什麼的話,我想前提一定要是:


對方是你很喜歡的人吧。






後記:


如果你心裡面有喜歡的人,那看這部片應該會很有感覺,


但如果你心裡沒有這樣的一個對象,或伴侶不是這樣的對象,那似乎會觸景傷情。


而回家的路上,我抬頭望向天空彷彿看到的都是彗星。








後後記:


年輕時候,我們很多人對於感情的想像增幅是很強烈的,比方你喜歡一個人,你就會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名字、喜歡他的興趣、喜歡他用過的東西、喜歡他出現過的地方。


讓我回想到高中時,班上有個同學,會在課本上到處寫上自己喜歡人的名字,但是多年後,他也沒有跟喜歡的「那些」人有任何交集,可這份想像,我想對他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憶吧。




因為喜歡,所以對方的名字才有了意義。




最近的三篇文章《西部來的美女強敵》《生存或毀滅,那不是女神的問題》,與本篇《為什麼是你的名字》,意外地將人類感情的基本思維架構給交代了一遍,如果你能理解我所講的,那你應該可以理智地回顧自己在感情中的腦部意識狀態。


不過《西部來的美女強敵》在「關鍵評論網」的臉書上分享時似乎遭到不少非議,我想主要還是因為多數人誤解了我想說的東西。


但不可否認,在人類歷史上的不同時代,我們對感情的需求、對異性的喜好都會不同。


在戰亂時代,你根本無法選擇什麼外貌條件;在農耕時代,你也沒有什麼機會能追求真愛,事實上,對於華人來說,能好好喜歡一個人、能認真跟喜歡的人交往談戀愛,都是近一百年左右才有的事,所以我們主要當然是希望對於現代人的思維能有所認知,目的也是希望我們能更知道我們想要什麼、面對小鹿亂撞時該怎麼抉擇。


這次的文章封面用的是《你的名字》的粉絲自製桌面,由Masabodo所繪、另兩張搞笑示意圖是我做的,另兩張是宮崎駿動畫劇照。


這部電影比預期的好看很多,大家都說畫面好看,但我想應該是「意境」好看,以及導演非常有野心地集合了一般大眾喜歡的感情故事元素,所以很推薦去電影院體驗!





在〈為什麼是《你的名字》〉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