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的某一天,
有一個老頭子跑來一個村莊,
然後開始叫賣湯圓:
「一個一塊錢,兩個兩塊錢,三個不用錢。」
所以大家都去搶,
一窩風去吃不用錢的湯圓,
每個人都搶著說:
「我要三個!」
「我也要三個!」
「我也要…。」
叫鬧聲此起彼落,
而老頭也就面帶微笑地給每個人三個湯圓。
這時候,有個年輕人,慢慢地走過來,
說道:「我要一個。」
老頭就給他一個,他給老頭一塊錢,
接著他又說:「我還要一個。」
老頭又給他一個,年輕人又付了錢,
結果他就這樣,連續吃了好多個,都一直付錢,
大家也很訝異,
這時候老頭對眾人說:
「你們回頭看看那邊那座山吧!」
大家一看,
奇怪!
村莊後面的一座山從山腰以上都不見了!
老頭說:
「你們吃的湯圓都是那山上的泥沙做的啊!」
大家紛紛不適嘔吐。
然後,老頭轉過頭來問:
「年輕人,你人品不錯啊,為什麼你每次都只買一個呢?」
年輕人哈哈大笑說 :
「哈哈哈!你老子我是員外的兒子!這點錢老子我根本不放在眼裡!哈!哈!哈!」
結果這一年飢荒,
許多饑民原本寄望有人雪中送炭,
沒想到都被怪老頭害死,
而品性不好的有錢人不但炫富,還好好的活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老頭不要太過分!
—
後記:
這個民間故事原始的結局是:
老頭是個神仙,下凡找優秀的人才做徒弟,後來發現這個年輕人不貪心,於是就收為徒弟,其他村民則因為吃了太多泥沙湯圓,而遭到嘔吐報應,而那座山,從此就被稱為「半屏山」。
但這個故事怎麼聽都不合理。
華人世界有許多「神仙老人」類型的童話故事,主軸多半是「如果你對一個看似很落魄的陌生人很友善,他可能其實是大老闆或神仙微服出巡,看到你人很不錯而許你榮華富貴或重責大任」之類的。
這樣的故事原本是希望小朋友可以多多為善、不要以貌取人,但真正反映的是「小老百姓幻想被救贖」的內心渴望,因為極端的貧富差距早從遠古時期就開始了,如果你不靠外在機緣或遇到金主,也不是創業家或開創江山的豪傑,那你要翻身的機會實在很難。
而古代中國人口又多,那種過目不忘又會考試的天才每年都能出好幾個,所以你要真憑「寒窗十年苦讀」而變成一號人物也不容易,所以不少人都希望「有貴人能發現自己的好,來提拔自己」,這就是神仙老人的根源。
不過大家成年後會發現,世界上神仙老人的存在機率小之又小,只有早期三流的業務書籍裡,才會有那種什麼「某業務員在路上遇到一個老頭要提拿重物,於是好心出手幫了老先生,沒想到對方是大老闆,從此跟他下大訂單,業務一帆風順」這樣的橋段。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件如果有萬分之一機率出現的話,那也不用什麼創投公司了。
《三個湯圓不用錢》這個故事是很負面的經典,一個神仙老頭為什麼會憑藉「唯一那個想出高價(原價)購買商品的人」這麼渺小、不具參考性的理由,來判斷對方必定是人品才學更優秀的人呢?
人們「渴望能獲得更多食物」或者「購買折扣商品」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而願意花更多錢買奢侈品或「買奢華體驗」根本不是一般百姓能負擔的,所以本故事榮登「神仙老頭」類第一名!
第二名我想應該就是「漢朝有一個老頭丟鞋子到橋下,要一個年輕人『張良』去撿,撿了很多次之後,張良都沒有生氣,老頭確定他是可造之材,於是給他絕世兵書,教他各種兵法武功」的故事。
放在現代來看,如果今天有任何一個老人這樣對你,拿個鞋子丟到秀朗橋或碧潭橋下要你去撿,你會理他的可能性,百分之百是零,甚至你還會去報警說對方騷擾你。
所以,與其拿神仙老人的故事來啟發小孩,不如直接講解社會真實面或邏輯面,問問小孩這樣故事的合理性或動機,刺激他們思考會比較好。
在〈神仙老人:三個湯圓不要錢〉中有 0 則留言
我離小學已經很久了
根本就忘記這故事了
多謝提醒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