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類,我們做任何事需要一個「連續性的預期」動機,就是我們知道做了這件事,會有一個我們想要的效果,於是才會驅使我們去做,就像我們工作是為了領薪水,領薪水是為了花錢,花錢是為了讓自己吃喝玩樂。而在我們選擇工作時也是如此,比方選擇當業務,是因為時間自由、可以自己選擇要多拼業績還是摸魚休息,同時我們也就不會選擇在流水線工作,因為不能離開崗位、要遵守固定時間。
這種「連續性的預期」同時也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比方要賺一桶金,一百萬台幣,有些人會穩定上班存錢,有些人會當業務拼業績,有些人會投資股票,有些人會貸款買房,有些人會看市場流行什麼就跑去批貨來賣,有些人會跟朋友去做犯法的勾當。那請問,穩定存錢的人為什麼不去當業務、搞投資、做買賣呢?
因為在他腦中,這沒有「連續性」的可能。
「什麼?當業務?我口才不好、不擅長面對客人啊。」
「投資?我每次正想買股票,隔天就跌了,很慶幸從沒把錢砸進去。」
「做生意?這要從哪兒開始呢?而且削價競爭,最後賺不多怎麼辦?」
「還是上班、領薪水,存錢,穩扎穩打最好了~」
所以他的命運,就會是穩定的上班族、穩定的存錢,而其他人可能有賺有賠,做壞事的可能還會被抓。
當我們越了解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就越能選擇適合我們的工作、路線。
當我們越了解其他人、了解社會運作,我們就越能去嘗試需要冒險、需要運氣的方向。
但有沒有例外?有的,而且非常多,就是所謂「時勢造英雄」。
比方現代任何一個漂亮女生,放到二、三十年前,都能變成明星、賺取榮華富貴,因為過去漂亮的女生很少,所以少數不錯姿色的,就容易在螢光幕上吸引目光,甚至還有所謂的星探會在路上發掘路人來捧紅,而現代漂亮女生數量太多了,每個人又有絕技特色,所以現在漂亮女生不容易衝到頂峰,而過去的大明星也不一定是演藝條件非常好的,而是物以稀為貴。
另外像飲料店、蛋塔店、古早味蛋糕店都曾紅過,但後來只有飲料店繼續熱門,投資蛋塔、蛋糕的老闆都轉行了,但想想,在初始的那個階段裡,這些不同的老闆們都有自己判斷趨勢的依據:
「飲料太解渴、太多口味、太便宜了,一定這個好賣、賣得久!」
「葡式蛋塔太好吃、太撫慰人心、太多人排隊了!人們一定會想常常吃蛋塔!」
結果後來人們都吃了一輪蛋塔後覺得「偶爾吃就可以,不用常常吃啦!」於是蛋塔不紅了。
可是開飲料店的老闆裡面一定有那種是屬於:
「蛋塔還是飲料紅得久?我哪知呢?丟銅板決定吧~」結果丟到了飲料店,時勢造就了他。
然後當中一定也有老闆是:
「我當時隨便選擇開飲料店,居然長紅賣得好久!我真是有商業眼光!再來找找其他投資項目吧!」誤以為這是自己的能力,結果可能在日後慘賠。
而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寫照。
我們的能力、閱歷,決定了我們的眼光視野,我們對於「連續性的預期」決定了我們會去做哪些事,而我們做的事決定了我們最後的人生狀態。
來吧,大家一起想想,你身邊有沒有家境不錯的人?有沒有漂亮俊帥的人?有沒有聰明絕頂的人?有沒有收入很高的人?都有吧?那請問,他們過得如何呢?有沒有什麼問題呢?
「有啊!家境不錯的人一直想要投資開店來證明自己,結果已經燒了爸媽五千萬了!」
「有啊!漂亮女生一直挑男人,最後開始拼命整形已經走鐘了!」
「有啊!聰明的人總喜歡嘮叨指點別人,到現在還是孤家寡人。」
「有啊!收入高的人每天工作,跟家人疏離、生活也沒啥樂趣。」
那再請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有五千萬?我馬上退休環遊世界、吃喝玩樂吧~」
「我很漂亮?找一個正常對我好的人、做他的女神吧~」
「我很聰明?那我來研究世界上各種好玩的東西吧~」
「我收入很高?那就拼命寵家人、拼命找樂趣吧~」
面對同樣的條件,每個人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連續性預期。
你有五千萬會去環遊世界,是因為你想得到「世界上有上百個國家、幾千萬個景點跟餐廳,逛五十年都逛不完」,所以你有了要去旅遊、看遍世界的衝動。
但有錢小孩有五千萬資金跟五十億身價,卻可能被父母教育成「你也爭點氣、做點成績給媽媽看啊~」,而耗費青春燒掉五千萬,並在人生裡選擇「我要在過年聚餐時,讓爸媽覺得我是好小孩、讓朋友覺得我是雄才大略的二代老闆!」而「從沒想到」地球上有多少美景這件事。
而最後,你可能真的看遍了地球幾萬個景點、體驗了無數有趣的東西,而二代朋友,就花了五十年在都市裡忙上忙下、塞車開會、吃便當聽簡報之類的一生。
「咦?這樣說好像哪裡怪怪的?當個創業者好像很不錯啊?」
是的,那是因為你內心有非常多「給你連續性預期嚮往」的典範存在,比方賈伯斯。
賈伯斯一生都在工作、沒特別玩到什麼,但是直到此刻,還是有無數人希望他活著「繼續上班」!我們希望他活著繼續研發蘋果電腦!我們想看他腦子所帶來的iphone 6、7、8、9、10!而不是其他人接手的iphone!對吧?他給了我們連續的嚮往,我們就是指定要他,就是想看他一直做新東西!
當他有了幾千億台幣身價後的任何一刻,他都可以辭職跑去環遊世界,但他為什麼沒有呢?因為他的連續性預期是他看到一樣又一樣世人想都想不到的新科技產品面世,這對他來說是最快樂的事,而關鍵就是,他同時了解自己的能力跟社會的運作,所以他走成了這條路。
所以為什麼說年輕時要多嘗試各種東西、婚前也要多認識不同的人?
因為世界上的選擇太多,而其他人的經歷我們不一定能聽得進去,只能靠「多試多錯」來優化我們的預期能力,避免預期錯誤而誤了我們一生。
舉個負面例子,很多華人頂尖女星都終生感情不順,你腦中隨便想中港台知名的那幾個就好,因為這些女星的預期能力不太好,選了「旁人一看就知道沒有未來」的對象。
奇怪,她們幾千萬的男粉絲裡面,難道找不出一千個、一萬個會死心踏地愛她、小心呵護她們的正常人嗎?一定有吧,但為什麼她們遇到這類人的時候,完全不產生戀愛感、連續性預期呢?因為華人社會有龐大的陋習教條、陋習印象被當成「正典」流傳到現在,比方「他條件好」或「他條件更好」就可以被拿來當作擇偶依據,但對於「怎麼看人?怎麼看待世界?怎麼看一個人的作為?」卻毫不著墨,所以結局當然是「絕世女星被條件好的『不好的人』給誤了一生」。
而如果,這當中任何一個女生曾在高中或大學時稍微交往了一年條件好的男生,或她們爸爸曾稍微講了幾句「如何看人」的論調,也許她們的預感就會不一樣。
而這對於我們所有的人來說,也是一樣的。
你遇到的人生難題,說不定在你住的同一條街上就有另一個人遇到,而在整個城市、整個世界、整個歷史洪流裡,早已經發生過無數次同樣的難題了。
所以如果你有類似經歷、有看過歷史案例、對自己有一定了解,邏輯上,你就該去調整你的選擇,但很多人還是不會這樣做,為什麼?
因為連續性預期不是終點。
賭徒為什麼會賭到傾家蕩產,因為他並不覺得賭到第五局、第十局就會輸光啊,他想的是「還有第十一局、第一百局好嗎!」
如果他事先知道「第五局就『確定』會輸光」請問他還會賭嗎?不會了,因為終點已經看到了。
同樣的,人們所做的「歪路、錯事」都從不覺得那是終點,都覺得只是一個過程,所以只要所有錯事做完,就會贏來想要的結局,那這個連續性的預期顯然值得嘗試,對吧?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明知故犯」、「一錯再錯」,如果你事先就告訴他:
「這一次你再做,就保證全家死光。」
「這一次你再去,就鐵定失去所有。」
請問他們還會去嗎?不會吧?但世人們、你我們,我們哪有覺得某一次就是最後一次呢?所以我們人生通通都繼續犯錯、跌跌撞撞。
是的,我們的人生前期,理應是不斷地試錯、認識自己,然後才能順著「比較合理」的預期,去規劃我們的未來。
但很多人是年輕時聽了父母的建議或跟隨社會的潮流,走了不喜歡的路,直到中年某一刻才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自己想要的,而開始去「找自己」。
更多人是屬於見招拆招,感覺什麼東西好走、好賺,就跳進去想分杯羹,等到不好走之後,就再去「感覺」下一波,人生大起大落。
Q:那到底要怎麼樣面對人生呢?我們年輕時被父母影響,中年又找不到自己,想闖蕩又看不懂趨勢?
A:面對人生就像爬山,有兩個關鍵:
1 先想好目標。
先想想你最終要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模樣,抬頭盯著那個目標、掛上勾子、綁上繩子,開始全力攀爬上去。
也許你會被風吹得東倒西歪、也許你會被樹枝纏繞絆住、也許你會遇到人胡亂指路,但你的繩子的另一頭始終綁在那個目標上,只要你不換目標、只要你綁著這條繩子,最終你就會一直走在這個方向上,那即使你差了一步、差了五步,會很遺憾嗎?
不會,怎麼樣都比你因為沒有目標而站在不喜歡的荒地裡來得「幸福」。
2 連續性預期不再的時候,就換條路。
時勢造英雄,年齡也造英雄,年輕時我們可以靠姿色外貌得到很多機會,可以靠身強體壯完成很多事情,但年老了還要堅持走同樣的路數嗎?顯然是沒必要,因為「效果」不好,浪費時間。
過往我們慣用的方法越來越沒用之後,你知道人會怎麼樣嗎?會開始進入「憂鬱」狀態。
因為你已經沒有期待感,就無法促使你去行動。而如果你沒意識到這一點,也就不會想去嘗試新的路,最後你就會開始降低行動力,陷在這種情況越久,你的憂鬱程度就會越大。(請參閱《腦子不好使:憂鬱是腦子硬碟亂掉》一文)
舉個例吧。
一個漂亮女生,想要有幸福開心的生活,而從小到大,旁人也的確都拜倒在她百摺裙下,那這樣下去似乎到「幸福生活的終點」沒什麼問題,對吧?
但社會上,「自私、不顧前後」的人,行動力是最強的,所以這些自私不顧別人感受的「渣男」會最先衝去圍繞在這女生旁邊,殷勤體貼、熱烈追求,於是女生就把時間給花在這些男人身上,等到最後被傷害時,請問怎麼辦?
是去整形維持美貌,然後繼續等待其他「行動力強的、搶先靠近的男人」嗎?如果這樣,就會一直耗費時間下去,直到孤老。
還是去學佛尋找內心平靜?讓自己淨化、擺脫塵世的渣夫俗男?如果這樣,就是徹底荒廢「漂亮」這個優勢,把自己變成一個普通的孤老女人。
但,為什麼不就「稍稍學會看人、跟好一點的人在一起呢?」
原因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因為這些女生從小的「連續性預期」就是那樣,她們年輕時二、三十年,那一套美貌路數從沒失利過,既然不會失利,那為什麼要換方法?
但可不可以換?當然可以!而且換了百利無一害,不過這就不多展開講了,這樣的概念套用在人生中各個層面都是一樣的。
Dcard上面有一種「萬年問題」,就是有網友會問:
「為什麼我伴侶犯錯被抓到後,一犯再犯?不願意改?我想不懂!」
原因就是,所有這些犯錯的人都不覺得「這是人生最後一次」,不覺得「這次再犯會有什麼更嚴重的後果」,而當你原諒了對方後,反而符合了對方的「連續性預期」,就是:
「我偷偷來,被抓到了,我認真道歉、試著修補,應該就會好一點吧?」
「那既然沒事了,我再做一次、兩次,又有什麼差別呢?」於是就會這樣一直下去。
而這裡面的關鍵是:「連續性的預期」只是我們「去行動」的驅使動機,但這跟我們最後會到達的「目標」並沒有直接關聯,只是兩者在一般人的心中從沒有被界定過,而一直是模糊的。
所以會亂來的人都覺得:「亂來的感覺真不錯,而且家庭也還在,這樣等我停止亂來以後,不就能回歸家庭、牽手到老、溫馨看夕陽嗎?」
但他們沒想到,這個結局如果真要實現,需要很多要素配合:
伴侶不吵鬧、伴侶不憂鬱、伴侶不自殺、伴侶不殺人、伴侶不開瓦斯氣爆、小孩沒身心受創,等等的這麼多,請問可能嗎?百分之百不可能,所以最後會怎樣?
最後就是一團亂、再也走不到什麼溫馨幸福的終點。
而如果你一開始就把目標掛在「跟伴侶好好走下去」的話,那「亂來」就不該是你緊抓的那條繩子,因為抓著這條繩子絕對爬不到終點,這樣講相信大家都明白了,所以:
想好人生終點目標,多多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這樣我們才能判斷自己的預感、方向,需不需要調整。
—
封面圖是《七生有幸》(Seven Pounds, 2008)劇照,這部片裡面,威爾史密斯花了很多時間去探究不同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探究一個人,包括探究我們自己,都是一件複雜、費力的事,所以理想狀態下,大家在人生中做的任何重大決定,都應該事先去探究一下對方才下決定,包括結婚。
這部片很好看,因為有這樣的片或這樣的人存在,所以你會知道,全世界能沒有變成北韓、共產國家,是因為仍然有很多人,想要為這世界做點什麼,不爆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