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小朋友的思維比較侷限,又因為受到「父母要求課業成就」的影響,而只知道要當個好學生、拿好成績。
但如果你是屬於一般學生,那在學校的時候你總會發現,班上前三名的同學功課就是一直很好,自己怎麼唸書都擠不進前五名。
到了國中時,每次在老師還沒上到的數學章節,他們就已經能超前進度去解題,而等老師上到這部分的時候,他們也還是會平靜地再聽一次,彷彿一切都順理成章、不急不徐。
高中時依舊如此,甚至考卷裡許多課本沒教到的東西,他們也都能寫出正確答案,因此每次模擬考有什麼特殊的課外題,我們其他人都只能感嘆:「這課本裡完全沒講到啊!」
等到大學時,他們就去了最好的學府,而跟其他的同學分道揚鑣了。
噢,好厲害~
功課不好的同學們此刻站在原地閉上眼睛回想,發現,自己就算再回到求學時期的任一階段,也沒有辦法可以變成那樣的好學生。學不起來、也判斷不出到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無數父母也總是疑惑著:
「到底為什麼會有這些數學這麼好、又英文這麼好、又這麼聽得懂老師教的東西、又會解上課沒教的考題、又同時還能在菜市場幫忙家裡工作、又很懂得進退禮儀、又不會誤入歧途的小朋友呢?他們父母是怎麼教的呢?」
這些激進的父母把手邊所有能參考的伎倆都用上,然後想著:
「已經把自己小孩遷戶籍到最好的學區了、已經送小孩換過一家又一家的補習班了、已經在逢年過節親友面前炫耀自己小孩的成績了、自己也已經每天回到家就一直看電視而不去打擾小孩唸書了,為什麼小孩功課還是不好呢?」
這些父母打開電視又發現:「人家馬雲也是打電腦起家的啊、戴勝益也是白手起家的啊,為什麼自己小孩同樣在家裡打電腦卻無法變成一號人物呢?甚至連戴勝益的小孩都開了旅館,唉,自己的小孩究進出了什麼問題啊?」
「每次看同事的照片,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後就在歐洲各國遊歷好幾年,既能練習語文又能增廣見聞,甚至常常還帶精緻的禮物回來給大家,為什麼人家的小孩就這麼懂事,而我們自己的小孩只會在家裡打電腦呢?」
「現在看看同事的小孩也快三十歲了吧,結婚的結婚、買房的買房,他們的小孩都好懂事噢,都會選要買在『台北市內』、離父母家不遠的地方居住,還會常常回老家一起吃家族聚餐,而且他們小孩家裡都弄得很漂亮,廚房又大又寬敞,動不動就在家裡做點心、烤牛排請朋友去吃,唉,我們自己的小孩為什麼又只會關在房間裡呢?」
是啊,為什麼呢?
「到底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甚至為什麼這麼多人,可以從小就一直去美國、去歐洲玩呢?」
而等出社會後,
「為什麼他們又能月入兩萬元卻能每年出國好幾次、每天聚餐、買新衣服和新的相機跟手機呢?甚至還能買70坪、有超大更衣室的新成屋,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
怎麼辦?咬著牙跟進嗎?不能讓小孩輸在起跑點啊!
…
許多人從沒搞清楚兩件事:
1. 不是不能讓小孩輸在起跑點,而是做父母的不該輸在起跑點。
的確,是有無數小朋友天生就比較會唸書、比較懂事、比較早熟、比較早會做生意、比較懂得待人接物,但是「若父母自己不親自教育小孩」,那就只能純靠運氣讓小孩長大。
也許很多優秀小孩的父母教育程度不夠、收入不富、談吐不優,但他們一定有一些「良善優秀的地方」可以感染到自己小孩,也許是負責、也許是道德、也許是做事方式或價值觀。
但絕對不可能一對父母成天講幼稚的對話、與電視機為伍、彼此是怨偶、人際關係一塌糊塗、不受人尊敬、與社會脫節,然後還能養出一個「人人稱讚的青年才俊」。
多數教育失敗的父母也並不是因為自己不會賺錢或者不會考試,而純粹只是「自己給小孩好的影響太少了」,面對這個不可理喻又充滿壓力的世界,想要小孩光看一本書、拿一句座右銘或一張畢業證書就能悠遊其中太不切實際。
2. 這世界是不公平的沒錯,但做父母的沒必要先低頭。
如果看著其他人過得很開心,然後罵小孩為什麼做不到,再歸咎於「那些都是別人的命好啦!我們永遠也辦不到啦!」這樣對小孩或人生一點幫助也沒有。
既然沒有幫助,又為什麼要去罵小孩?
而如果你不是負債幾千萬或常年重病在床,那你有什麼好考慮要放棄人生的?
看著自己小孩功課不好,感嘆這都是命啦,
看著自己家庭氣氛不好,感嘆這都是命啦,
看著自己人生一切不好,感嘆這都是命啦,
看著社會上越來越多自己不懂的瞬息萬變,心裡想著:
知名補教師更大聲疾呼:「為什麼父母要了解小孩!你有了解他們嗎?他們從小把你養大,買房子給你住,煮飯給你吃,買衣服給你穿,還供錢讓你去補習讀書,你心中有感恩、感激、感謝嗎?」(注釋1)
言下之意是「父母去了解小孩」跟「家庭幸福無關」?
而是有房子、有補習、有食衣才是人生的核心?
所以當小孩收到了這些東西,就應該要能推演出整套「父母的心路歷程、婚姻問題、職場甘苦、人際互動」,並且延伸出「如何讓自己功成名就、幸福和樂的人生方向」,是這樣嗎?
你覺得這可能嗎?
就像要是有男生跟女友說:「我已經為了妳四處炫富、招搖過街,為什麼妳還是不懂我!為什麼還是要跟我疏遠?要離開我?」這種情況一樣。
父母本身沒有辦法判斷「到底這樣做對小孩是不是好的」,而去做了一大堆的「舉動」,然後希望小孩因此而「徹徹底底」了解父母的苦心,問題在於,很多東西,當一個人不講,另一個人又怎麼能了解?
就像很多女生天天問:「到底男生在想什麼啊?到底他這樣做是什麼意思啊?」因為男生都不跟她們講。
那這就很麻煩,假設有一對父母每天痛打小孩,逼他在靠近電視50cm近的地方看三小時電視,最後小孩傷痕累累、近視一千度,然後父母一直沈默不講話。
請問小孩是否就能「不反抗」?就開始「感激」父母把自己打的傷殘?
不可能吧。
而也請別忘記,父母如果不會教小孩或者沒有希望小孩能過的幸福,他們其實大可以選擇「不要生」!
自己去結婚、過自己認為對的生活就好了,何必要「生了小孩」然後等親子關係鬧僵,再感嘆小孩就像自己的前主管一樣,不會看人、不懂自己啊!
…
難道還希望小孩是自己的伯樂?
到了父親節、母親節這一天,這類父母更是感觸良多,看著臉書上一大推「感謝文」讓他們更哀怨:
「為什麼其他小孩都和樂融融地聚餐!感謝!我已經花費十幾年嚴厲地教育小孩、限制小孩的興趣發展,讓他們可以專心求學,也催促他們去考公務員、去當上班族,甚至還幫他們篩選帶回家的女友,只要是我不喜歡的女生我就給她臉色、挑剔她,我都已經做了這麼多,為什麼我的小孩就是不會像其他人那樣開開心心地來感謝我?我真是歹命啊,小孩不孝啊!」
但實情是:
這些父母成婚、買房、生子、煮飯、買衣服,都只是他們依循「社會主流慣例」而照表操課的結果:
他們「不是為了要讓家庭幸福」而買房,
他們「不是為了要讓家庭幸福」而生子,
他們「不是為了要讓家庭幸福」而照做了那一整套主流的人生進程,
尤其是如果他們還敢說出「我幹嘛去了解自己小孩?」這樣的論調。
他們只是覺得:「咦?好像人生在世一定要結婚耶!」
他們只是覺得:「咦?好像結婚就一定要生小孩耶!」
他們只是覺得:「咦?好像華人一定要買房耶!」
他們只是覺得:「咦?好像其他人都這麼做耶!」
等到一切走偏後,他們再衝到馬路上對著上天、對著路人大叫:
「了解教育?了解小孩?了解親子互動?了解小孩為什麼功課不好?了解小孩為什麼感情受挫?了解小孩為什麼有自殺念頭?了解小孩為什麼人生茫然?有必要嗎?小孩有了解過我嗎!」
而這樣荒謬的偏差思維還被幾萬名網友淚推,因此等這些網友生小孩後,未來又會有無數小孩將在這些家庭裡成長。
所以我們要說的是:
1. 父母有什麼想法,就講出來吧。
不要用什麼「內斂、醇厚、濃郁、深不可測」的遙遠期許,來希望自己小孩能因此而開開心心的了,那通通都只會造就「人際關係互動能力薄弱」的小朋友,也就是你們在公司裡看到的怪人或膽小的人。
父母不跟小孩溝通,最後親子關係結凍,結局是不可能像國片電影裡那樣「有一天能盡釋前嫌」的,因為根本沒有這種機會,只有雙方心裡的積怨。
2. 父母也稍微想一下,到底什麼是對小孩好的吧。
問大家,那些問題父母難道沒有看過電視節目上在討論「補習教育的問題」、「嚴厲管教或言語傷害的問題」、「各國教育優缺點」的主題嗎?
如果有,那他們看到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呢?
其實不管在想什麼,事實仍是:他們雖然看到很多人說填鴨不好、說打罵不好、說行行都能出狀元,但是他們內心就是「不敢相信」,他們覺得那些通通都沒有任何保證!
「我送小孩去補習,再不濟他也會有一定水準吧?」
「我讓他考大學,再混再懶,他也會有大學文憑吧?」
「我都做了這些,他以後再怎麼潦倒,也好歹應該要感謝我吧?因為我已經『當責』了不是嗎?」
…
應該不是這樣吧。
3. 如果娶到了不是最愛的人、如果嫁的老公對自己不好,大可以「不要生小孩」。
因為生了只會讓三個人更不圓滿、更破碎,人生更不完整。
但這卻完全抵觸一般女生的綺麗幻想,很多女生以為生小孩,人生就會幸福、會圓滿,但20年後再看,會發現她們多半都變成怨婦,親子關係崩離了。原本把希望寄託在小孩身上,希望小孩能長大後有一番作為,再來拯救自己,但最後卻一定會發現:「在不健全的家庭裡,小孩要面面俱到的正面發展,難如登天啊!」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生小孩」是解藥,不是的!真的不是!
4. 如果已經生了,家庭關係才崩解,那就「想辦法讓小孩能有理解世界的機會」。
有些人一開始婚姻不錯,後來卻偏離航道了,那這時父母就算跟小孩講述「自己怎麼走到這個下場」的也好,讓小孩有機會未來可以避開這類家庭問題,而不該是每天冷若冰霜,覺得只要中一張樂透或小孩有一天會突然大吉大利,把自己接去享福過好日子。
要知道,現代的社會裡,建商沒那麼傻,不可能讓隨便一個小孩輕而易舉地把媽媽帶離開去享福的。
光拿一坪房價就能打死你小孩兩年的收入,那請問你小孩的人生裡能有幾個兩年?他要如何能每天面對家庭壓力、社會壓力,還能在職場上有所斬獲、獲得人脈、買到不會漏水的房子帶妳享福?
很難。
因此最後只會變成「此生不得翻身的哀怨家庭,變成同事鄰居間看好戲的對象」這樣的普遍社會案例。
是的,
這世界的確是不公平的,但是,
在「親子教育」與「放任不理」兩者間,
在「歸咎命運」與「解決問題」兩者間,
在「自己放棄」與「再努力看看」兩者間,
你都還有選擇的機會。
千萬不要把抱負推給別人。
—
注釋1:
嚴格來說,呂捷的問題不是「對親子教育有錯誤的目標期許」,而只是邏輯上有問題,他把親子關係看成一直線,因此一邊偏了,他就想從另外一邊敲一下,把整條因果線打直,但人際關係當然不僅僅是如此,就像你不能因為常常在酒吧請陌生人喝酒,然後大家都很喜歡你的出現,而你就下一個結論說:「這就是經營人脈的好方法」一樣,完全兩回事。
不過他那一套論調,以前國文補教名師吳岳也說過非常類似的話,所以那可能是某種傳統的親子思維謬論(或他也上過吳岳的課),想試圖解釋說:
「孩子你看!我對你好!所以你應該懂我真正的心思!而你也應該要知恩圖報。」
但這當然是胡鬧一場了,否則,把孩子推入火坑的父母,不也能去說:
「孩子妳看!我讓妳比其他人用更高效率的方式賺錢!讓妳成功抵抗建商的房價攻勢!妳可以只做十年就收山!開心吧!」
應該不行吧?
其實滑一滑臉書就能找到關鍵,通常會發感謝文的人,不論是感謝婆婆、感謝媽媽,都是得到了「顯性『好對待』」或「顯性『寵愛』」的人,不論是「嫁得好的女生感謝婆婆」或「娶的好的男生感謝老婆」。
而除了這種以外,父母若還冀望子女能因為自己的「傳統華人式內斂『良好出發點』導向」的教育方式,來拐彎明白你內心的深意,那完完全全是癡人說夢。
是的,其實「要如何對小孩好」也是很多人徹底不明白的領域。
—
也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裡面牽扯到的很多部分跟家庭背景、物質生活有關耶!這應該要切開來看吧?不能混為一談吧?」
其實沒辦法,因為社會真實面就是「如此」,由錯綜複雜的條件背景去組成一個人、一個家。
但並不是說一定要每個人家裡都要能無憂無慮的出遊吃喝才能幸福,而是能一直開開心心、吃吃喝喝的家庭,都有值得「哀怨家庭」去學習的地方。
即便要去「繼承」財產也是。
「什麼,繼承?那種不是只要含著金湯匙出生就好了嗎?哪還需要上進、努力打拼?哪還需要什麼鬼學習?」
事實是,有很多富有家庭或大地主家庭都是無法順利繼承財產下去的,而會「為了錢」讓兄弟反目,為了爭產而翻臉不認人,最後整個家就散了。
因此那些能和樂的家庭,不論富裕程度多寡,都有其他人家裡缺乏的元素,如果忽略了這些元素,最後就會落入一個思維陷阱,覺得:
「只要中樂透,我們家就能幸福了啦!彼此就不會有恨了啦!」
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
這次封面圖片用的是經典金融電影《搶錢大作戰》(Boiler Room, 2000)的橋段,片中的男主角Giovanni Ribisi因為自己學業不好、又經營不合法事業,因此讓父親怨懟萬分,當自己很需要父親幫忙時,父親仍不想聽他任何解釋而一口回絕,於是他崩潰大哭。
這個哭的橋段跟電影《心靈捕手》裡麥特戴蒙的哭戲,是在影史上有同樣的經典地位,也是我們很多男生這一生的缺憾,不論我們環境給我們多少負面影響,但其實我們內心是希望能有機會往好的方向邁進。
當然整部片是著重在金融業業務員的職場點滴,其中馮迪索在片中一段經典的銷售話術,影響了後來李奧納多去拍攝一部更大格局的金融電影《華爾街之狼》,都很好看,推薦!
在〈不願面對的不公平〉中有 0 則留言
謝謝您!^^~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您的文章真是深得我心